身有基地双飞翼 筑梦天空任我飞
——走进航空航天科教实践基地
发布日期:2015-07-06 供稿:宣传部 张爱秀 摄影:大学生记者团 刘筼瑄
编辑:新闻中心 辛嘉洋 阅读次数:
在北理工南门,有一座不起眼的三层小楼房,没有迥异的构造,没有华丽的装潢。露天的楼梯上,青灰色的石板砖,偶然会发现几丝裂纹,楼层的连接处,还有几片昨夜下雨时吹掉的落叶。七食堂,伴随着新食堂的崛起,似乎被学子们遗忘在校园的某个角落里。
但,也是在这里,出了2011年“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一等奖和2014年“飞航杯”第二届全国未来飞行器设计大赛唯一的特等奖,科研类全国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一等奖,中航工业杯——国际无人飞行器创新大奖赛创意新星奖……
七食堂三楼就有这样一个航空航天科教实践基地,这个地方,你知道吗?
为学生打造一个自己的家
踏入基地的门槛,竟别有一番洞天。1200㎡的开阔空间里,流线型的建筑、富有艺术感的设计、整齐有序的布局,让人耳目一新,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找不到餐厅的痕迹。多功能展览厅,飞机、导弹、火箭、卫星模型在柜台上依次排开;光滑的地板上,倒映着曾在比赛中一举夺冠航模作品的影子;三轴转台、并行仿真计算机、飞行器组网飞行系统、多功能环水槽、多功能附面层实验台、烟气流线仪、激光切割机、雕刻机、各种小型加工车床等先进实验仪器及设备,安静地守在实践区,等待学子亲手把课本上的知识付诸实践;飞行控制仿真实践区里,几个学生正通过三轴转台、姿态传感器进行模拟飞行实验……
来实验基地参观的,既有本领域爱好者,也有其他专业的学生,更有从小就对航空航天有浓烈兴趣的中小学生,走出这道门时,他们都发出了同样的感慨:这里是通往航空航天的科学殿堂。但对于宇航学院的学生来说,这里更像他们自己的家。
七食堂三楼曾经是个风味食堂,2010年,在新食堂开始使用后学校为了加强学生创新基地建设,将这个曾经非常红火的食堂进行了改建,在这个改建过程中,学校各部门和学院上下做出了很多努力:国资处对于房屋的调配改建维修,教务处和实验室设备处对于展台仪器设备的支持,学院领导和师生的齐心动员,共同打造了航空航天科j教实践基地,从此这里成为了航空航天爱好者的一块“风水宝地”。
“从一个什么都不会的学生,到做出一架飞机,再到天空试飞,你能体会他内心的成就感有多大吗?”刘莉既是实践基地主任,也是宇航学院的老教师,她更懂得学生们“真正想要什么”。为了打造这个家,刘莉当起了“总设计师”,比自己家装修都要上心。从一开始对炊具和煤气管道的拆除,到最后实践基地的设计、清洁、搭建,刘莉一步也没离开过。“懂飞机的都知道,飞行器不美就不能称之为飞行器,在基地建设时,我们不仅要体现功能性,还要体现出美感。”顺着刘莉的指尖,一条条没有隔断的通道展现眼前。“给学生们充足开阔的空间供他们自由发挥。”
做一架“载梦飞翔”的飞机
研二同学刘真畅,就在这个大家庭长大。“我想做一架能体现我创意的飞机”,刘真畅在大二那年,走进了这个基地,加入航模队,从此就再也没离开过。从初来乍到时,师兄手把手“传帮带”,到现在成为团队的核心,刘真畅把“最美的时光”无怨无悔地交给了基地。他的团队,在这两年间,结合北理工独有的导弹设计理论,做出一架“深入楼宇之间、精确击打车辆等小型目标”的“低空无人机”。这种在美国大片里才能看到的战斗机,被刘真畅搬到了现实中。
“不是所有新点子都能变成实物”刘真畅说。直到今天,他仍然忘不了那些在电脑画图的日夜,忘不了第一次在淘宝购置飞机部件的兴奋,忘不了第一次加工出飞机模型的欢呼。让他收获最大的,还有这五年来,航模队的团队友谊。比赛期间,团队就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有时三天后就要上战场,前一天试飞时模型掉下来摔了,还要加班进行补救。”刘真畅的团队里,在比赛的一周内,昼夜工作是常态。队伍里10个人至少留5个人坚守阵地,其他人在座位上小憩一会,立刻进入备战状态。
如果说刘真畅的飞机赢在创意,那杨鹏斌的飞机就拼在技术了。他们团队设计的飞机既可以进行目标识别、又可以抓取实物送到特定地点。做这架飞机对于杨鹏斌来说是一件非常酷炫的事,“这和‘神盾局特工’里的多旋翼侦查飞机不一样,我们的飞机是用来抓取货物的”。杨鹏斌介绍说,从无人机送快递到海上进行物资补给,这个小飞行器的应用将会越来越普及。“每学一些新知识,我的脑子里都有很多新想法盘旋,如果没有这个家,他们就永远都找不到降落的方向。”杨鹏斌即将带着他的作品参加今年的中航工业杯比赛,对于他来说,结果并不重要,让他尤为珍视的是,一次次和队友们放飞梦想的过程。
在这个基地像刘真畅和杨鹏斌一样活跃的骨干有70多人,基地建立至今共有345人次获奖。面向全校的公共实践课使得制作飞机模型不再是宇航学院同学的专利,各种民机、军机、小火箭等的出炉,承载着来自不同学院的每个同学的梦想,理工科的学生不善言辞,没有华丽的辞藻勾勒梦想的形状,没有豪迈的语言激扬不变的信念,但让飞机载梦飞起来,永远不在话下。
我们愿意在背后做助梦人
“他们筑梦,我们就是他们背后的助梦人”基地副主任王正平说。仔细观察,在展厅陈列的一张张照片里,很难找到老师的面容。但事实上,每次比赛的整个过程、每一个精彩的瞬间,老师们都陪伴在航模队的身边。只不过,他们刻意把自己的身影,隐藏在学生的身后了。
王正平是历届航模队的指导老师,每年为了陪航模队参加比赛,牺牲自己假期时间,帮着调度大车、和学生一起搬运飞机模型、领学生们去大兴试飞。25岁的年龄差,非但没有产生鸿沟,反而拉近了他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学生们早已把他当成队伍的一员,私下里亲昵地称他为“大队长”。
和王正平一样默默付出的,还有其他两位实践课代课老师。“这哪有什么课题费,有时我们还会自己搭点”,教飞行控制系统实践课程的老师徐军笑着说。无所谓个人得失,让徐军乐此不疲的原因只有一个——为这群有梦想的学生插上飞翔的翅膀。“我不仅会把课本里的知识转为实践操作,还会把以前研究过的课题、科学前沿开发成技术为他们提高本领”,杨鹏斌的飞机控制器就在徐老师的指导下受益匪浅,他使用了徐军老师的PID比例积分微分控制器算法,优化飞机飞行参数,提高了成功率。
于勇老师的流体力学也让同学们开足了眼界,他的风动通道和循环水槽,让抽象变得更直观,学生们可以清晰看到,不同特质的流体流过飞机机翼时的形状。但这并不能满足于勇的要求,他经常对学生谆谆教诲,“我不希望当别的学校学生都处于理论设计阶段时,你们还停留在概论阶段”。
学校的支持,学院的努力,老师的付出和同学的勤奋,清晰勾勒出了一套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有机结合的实验教学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高水平的科学素养、勤于实践勇于探索的进取精神呼之欲出。“宇航学院今后将继续发挥基地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航空航天的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等方面的作用,将其打造成航空航天产品认知展示、实验教学、实践创新为一体的实验教学综合平台。”宇航学院党委书记于倩信心满满地说。
随着校院两级对航空航天创新实践基地的不断投资与建设,基地已成为每一个怀揣航天梦想学子的“霍格沃茨”,这里没有作业的束缚,没有刻板的说教,在这里,他们有梦想,有自由,有一群无私奉献的老师,有一帮志同道合的伙伴,相信他们的未来定能勇做“创客”,在创新创业的蔚蓝天空自由翱翔!
- 华体会hth·(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华体会体育hth首页论坛、讲坛、讲座、年会、 报告会、研讨会审批流程
- 华体会hth·(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华体会体育hth首页形象识别系统使用流程
- 华体会hth·(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华体会体育hth首页校园展览展示活动审批流程
- 华体会hth·(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华体会体育hth首页新闻类信息发布保密审查工作流程
- 华体会hth·(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华体会体育hth首页对外宣传相关事项审批流程
- 华体会hth·(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华体会体育hth首页校园网站建设(关停)备案工作流程
- 华体会hth·(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华体会体育hth首页校园新媒体公共账号开设(注销)备案工作流程
- 华体会hth·(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华体会体育hth首页文博中心场地使用申请流程
- 华体会hth·(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华体会体育hth首页视频媒体资源复制申请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