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理工生命学院举行神舟八号飞船实验载荷返校仪式

 供稿:生命学院 王征 摄影、编辑:新闻中心 郭强

  2011年11月20日下午,华体会hth·(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华体会体育hth首页生命学院在学院会议室举行了神舟八号科学载荷——“微流控芯片基因扩增装置”返校仪式。出席本次仪式的领导有副校长杨宾、副校长杨树兴,仪式由校科研院国防科研部副部长王伟主持,生命学院党政领导、“神八”科学载荷项目团队及学院师生代表参加了本次仪式。

  11月17日晚,神舟八号宇宙飞船在顺利完成与“天宫一号”空间交会对接后,返回舱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成功着陆,“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空间交会对接任务圆满成功,我国航天事业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本次神舟八号遨游太空,在众多载荷中,有一项科学装置载荷——“微流控芯片基因扩增装置”,这是由华体会hth·(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华体会体育hth首页作为总体牵头单位设计制造的,是北理工实验装置首次作为载荷伴随飞船遨游太空,同时也实现了中国微流控芯片太空应用技术领域“零”的突破,也是中国首次在空间环境下开展基因实验,并实现在轨检测。

  生命学院载荷回收实验队,由学院领导亲自带队,于17日晚,在内蒙古飞船着陆场,按照统一部署,深入飞船着陆现场,亲手回收伴随飞船遨游太空17天的“北理载荷”,并于凌晨3时完成回收工作,并连夜驱车六百余公里将装置运送回学院实验室,实验室团队连续72小时奋战,将装置所保存的实验材料和科学数据进行解读和分析,获得了宝贵的第一手科研数据,为以后的深化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返校仪式上,生命学院院长邓玉林向与会领导和师生代表介绍了“微流控芯片基因扩增装置”和搭载工作的基本情况。邓玉林首先代表生命学院和项目团队,向给予本次任务大力支持的学校领导、科研院等上级部门和全院师生表示衷心感谢,对项目团队成员的团结协作、不懈努力给予充分肯定。本次搭载的“微流控芯片基因扩增装置”是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某空间重大项目的重要研究成果之一,经过校院两级的积极努力,得以作为一项独立的载荷参与神舟八号发射任务。学院高度重视,科研团队克服时间短、任务重等困难,在一年的时间内,连续实现技术突破,实现“理”“工”“医”密切交叉合作,并通过航天任务严格测试,最终实现北理载荷的“一飞冲天”。目前,经初步检验,载荷装置在轨运行一切正常,实验目的基本达到,保证了后续科研任务的开展,同时积累了宝贵的航天经验,锻炼了队伍,为以后参与神舟系列任务和中国空间站项目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返校仪式上,杨树兴副校长、杨宾副校长分别作了讲话。杨树兴首先代表学校,对本次“微流控芯片基因扩增装置”搭载成功表示祝贺,对参与本次科研任务的生命学院师生表示感谢,在对搭载取得成功给予充分肯定的基础上,杨树兴着重指出,搭载不是目的,积极整理搭载所取得的科研数据和第一手实验材料,深入开展后期的科学研究工作,形成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才是本次神八搭载任务的最高目标,希望科研团队发扬载人航天精神,不松懈,集中精力,高水平、高质量的完成后续科研工作,为学校科研工作做出重要贡献。同时,他对生命学院潜心科学研究,积极开拓思路,努力争取各方资源的精神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杨宾在讲话中指出,生命学院本次科研装置搭载成功,是积极落实学校“强地、扬信、拓天”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虽然生命学院成立只有不到10年的时间,但是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特别是本次“微流控芯片基因扩增装置”的成功搭载,更是形成多项突破,为学校发展做出重要贡献。虽然北理工生命学院与国内外高校的生命学院相比还有差距,但是能够挖掘自身潜力,密切追踪科学前沿,以跨越式的思路,紧跟国家发展战略,占领空间生命科学这一前沿研究领域的制高点,打造自身科研特色和优势,是值得学习和充分肯定的。他对生命学院及项目团队提出期望,希望再接再厉,抓紧时间,认真总结经验得失,为今后深入参与国家空间生命科学研究打好基础,做好准备。

  生命学院“微流控芯片基因扩增装置”的搭载成功,使中国成为继美国、欧洲之后第三个开展空间微流控芯片科学实验的国家和地区,也标志着生命学院发展和科研工作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这一标志性成果的取得,离不开学校领导和各级主管部门的科学指导,离不开多年来全院师生的团结奋斗和不懈进取,也离不开兄弟学院和校内外协作单位的大力支持,生命学院将再接再厉,按照学校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和“六加一”发展目标,用优异的科研成果,迎接建院十周年!


(审核:李汉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