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要闻报道我校学生科技作品参加第六届北京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

供稿:校团委 编辑:新闻中心

原文链接: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1-11/14/nw.D110000renmrb_20111114_6-03.htm


 文化与科技“撞”出彩——第六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侧记
本报记者 王明浩 魏薇

《 人民日报 》( 2011年11月14日03 版)

 
  冬日的暖阳透过金黄的银杏树照耀在北京国际展览中心的小广场里,人们踩在细细碎碎的阴影上,享受着缕缕阳光带来的惬意与温暖。
 
  “咔嚓”作响的是人们手中的相机。推着婴儿车的父母,被子女搀扶的老人,相约而至的年轻人,纷纷在展馆外气势恢宏的青铜唐代马球赛雕像旁、展馆内雕刻精美的大型“紫檀故宫”边、大学生亲手制作的创意工艺品小摊前留念。

  11月13日,是第六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的最后一天,趁着周末休息,来自各方的观众逮住机会来这里观看并体验海内外1780余家厂商带来的各种文化创意产品。

  “科技”是本届文博会的关键词。小到被应用了航空领域“真空镀钛”技术的一颗玛瑙,大到被搬上展台的“天宫一号”模型,到处都有“科技味儿”,哪里都吹“文化风”。在这里,人们可以惊喜地体验文化和科技的完美融合。

  记者驻足在一家企业的“子曰”展位,与孔子进行了隔空对话。这项利用语音识别技术和3D动画制作技术做成的文化创意,让记者在提出“什么是大智慧”的问题后亲耳聆听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教诲。

  大学生是文化创意的生力军,在大学生文化创意展区,众多观众停下脚步。“这不就是一个摄像机和电视机的组合体吗?”乍一看,华体会hth·(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华体会体育hth首页的展出作品不怎么起眼,但它曾得过第六届“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被“保送”参加了文博会。设计者蔡飞志和刘博文让一个观众站到摄像机镜头前,指着显示屏说,“它马上就能分辨出你的性别和情绪,进一步研发之后,它还会聪明到能够分辨人的年龄和职业。”让人拍手称奇。

  “农家书屋”和卫星技术也能联系起来?航天数字传媒有限公司带来的卫星数字发行服务可以将高品质多媒体文件、电子图书、报纸、音像等内容以数字方式投递到任何一个“农家书屋”中,农民可通过电视、投影、电脑等设备阅读和观看,进一步缩小城乡的文化信息鸿沟。

  台湾文创馆的数字内容区,一些台湾展商带来了自己的“压箱宝”。连福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执行长林锦墩就带来了全彩图像太阳能电池。说是太阳能电池,其实更像是一幅精美的艺术品。展区中一块约一立方米的太阳能电池上生动展现了两只正在草原上吃草的长颈鹿,让人马上感受到大自然的清新气息。

  剪纸、皮影戏、京剧、泥塑等中国文化的展示让外国友人鼓掌称赞,17世纪荷兰红玳瑁帖皮乌木文件柜、法国路易十六镀金钟表等海外藏家珍宝也让中国观众过了眼瘾。

  各个年龄段的观众都在展馆里找到了惊喜。小朋友们在动漫展区一坐就是半天,一位来自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退休干部连续在这里逛了两天都没有逛够,手里拿着各种资料和宣传品,不顾腿脚已有些酸痛,兴致盎然地带着记者去他认为值得一逛的展区看看。

  百余场次活动,逾百万人参与,签署文化创意产业协议总金额786.85亿元。这次盛会响应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目标,获得了圆满成功,让我们期待明年的盛会再次带来惊喜。

(审核:蔺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