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报•副刊】北理工第一台计算机的诞生
发布日期:2010-11-16 阅读次数:
供稿:退休教师 彭一苇 来源:华体会hth·(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华体会体育hth首页校报第777期 编辑:党委宣传部 国庆
原文链接:http://xiaobao.bit.edu.cn/media/user/2010-11-08/show2.html
1963年10月,当时的二系221教研室派我去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进修,学习“晶体管脉冲电路”。到四支队报到后,有幸遇见中科院学部委员(后来称院士)、著名计算机专家慈云桂教授,慈教授介绍了他们的教学和科研情况,提到他们正在研制441B晶体管计算机。他十分强调尽快研制出国产晶体管计算机的重要性,希望我校有人参与这一工作。他对我说:“进修人员通过科研实践提高工作能力非常重要。学我们这行的大学生,要成为合格的工程技术人员,毕业后先在实验室拿几年烙铁是很有好处的。”我接受了慈先生的教诲,经请示学校领导后,调整了进修方向,到441B科研组学习和工作。
当时,441B计算机的基本电路:独创的隔离阻塞推拉触发器和脉冲整形器已经定型,正在制作八位运算器,并考验电路的稳定性。
这一工作完成后,紧接着就要确定指令系统,进行运控部件的逻辑设计。在慈教授亲自主持下,大家认真分析了原苏联的БЭСМ计算机(国产104型电子数字计算机原型)的逻辑设计,为了充分发挥基本电路特点,尽可能地减少插件使用数量,康鹏、王振青和俞咸宜等日以继夜工作,反复修改。记忆犹新的是56条指令中,保存了便于硬件调试用的、操作码为3B的“检测”指令。整机逻辑设计完成后,一台完全自主研发的新型计算机雏形诞生了。
从1964年上半年开始,脉冲变压器绕制,插件生产测试,机柜生产,机柜内布线、查线等工作相继展开。磁芯存贮器的研制在小组长任连仲的带领下,也在加快进度,我校派高永峰来哈军工参加这一工作。由于生产任务繁忙,我校又从当时的电工教研室抽调技术工人张文富到哈军工参加生产安装工作。接着,日夜倒班、争分夺秒地进行运控和存贮器分调、联调。1964年11月,441-B整机调试完毕,样机经过十多天的连续考核运行,1965年4月26日,441-B机通过国防科委鉴定,441B晶体管计算机研制宣告成功。
1965年底,441B晶体管计算机参加了在北京展览馆举办的全国新仪器仪表展览,参加展览的这台机器是在我校电工教研室调试的。我校高永峰同志参加了调试。
为了解决国防科研与高等院校需要计算机的燃眉之急,国防科委决定推广这一科研成果,在国防科委所属的高校、科研所和基地复制11台441-B。1965年4月,在哈军工举办了441-B机复制和推广培训班,我校参加的人员有徐世俊、韩建伟和战守义。后来史万明又参加了软件培训。第一批参加复制的高校有上海交通大学、西安电讯工程学院(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现电子科技大学)和我校。
记得当时我校科研处蔡家骅处长和二系马志清主任曾担心的询问我们是否能完成这一任务,我们说我们先后有几个人参加了这项工程,只要器材有保证,严格管理生产工艺,大家兢兢业业、团结一致,应该是能完成的。领导的这种担心是有道理的,因为当时我校计算机专业的力量比较薄弱,整个计算机教研室的人数才20人左右(比较一下哈军工,为了让441-B到北京参展,派到北京来调机的队伍就有33人!)1965年初,我校441-B机的复制工作正式启动。当时国产的晶体管,能用于制造计算机的,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都很难满足科研和生产的要求,八分之一瓦的小电阻也难于定货,存贮器所需的专用小型铁凎氧记忆磁芯还不过关,与机械加工配套的技术与设备满足不了需要,…从器材到生产加工,参加复制的各单位谁也很难单独完成。
为了解决这些难题,在国防科委的统一领导下,开展了高校、研究所和工厂的大协作:上海交通大学负责机箱机柜设计、生产加工任务,成都电讯工程学院负责有关测试设备的研制,我们学校负责统一采购器材和研制磁芯板,大家互通有无,共克难关。我校在校系两级领导下,统一调配人员和设备,器材采购就是由学校器材处陈万贵负责,校工厂李开泰组织磁芯板机械部份生产。教研室内更是全力以赴,除了保证教学的几位老师以外,几乎全部投入,以教研室主任张绍诚为首组成的研制队伍中有:彭一苇、高永峰、韩建伟、战守义、叶梅龙、吴鹤龄和江涛。随着工作的开展,李耀墀、朱龙江、封志超等也参加进来。204教研室的张玉璞也来支援,参加电源的研制。研制中元件测试,刮腿、镀锡、整形,大量脉冲变压器的绕制、灌封和测试,插件板焊接,…工作量极大,教研室由张文富、王秀英、王淑秋、马淑兰4个人组成的生产工艺小组人力远远不够,最后通过校家属委员会,请来了以齐尧副院长夫人刘金素为领队的20多位女同志作为支援队伍,经过培训上岗。
通过她们的不畏困难和辛勤劳动,出色地完成了441B的生产任务。为了保证441-B研制的顺利进行,器材处处长陈实和张克己等早出晚归,四处奔走。令人感动和难忘的是花甲老人陈实,将一箱箱航空插头座,亲自搬上六号教学楼四层,送到实验室,累得老人气喘吁吁,坐在木箱上经过好久才缓过气来。过后在实验室的人就说,完成不了441-B任务,我们将对不起他们。教研室的李耀墀服从工作需要,放下自己心爱的专业课,和院工厂刘汉严到上海交通大学去进行机箱机柜的设计和生产;朱龙江和马淑兰远赴抚顺电子仪器厂,从制订磁芯性能指标、测试,到磁芯板穿线生产,过春节也没回北京;派张文富去哈尔滨时,他爱人即将临产,他二话没说,按时到哈军工报到,系领导随即到他家仔细安排。这一件件难忘的往事,生动的反映了老京工人的敬业精神。
值得一提的还有当时科研组的严格、认真、一丝不苟的作风。复制441-B时,晶体管换了一种新的型号———3AK9。为了掌握它的性能,我们对原基本电路,重新作实验,修改个别参数,全部进行了电压拉偏、抗干扰、高低温考验。整机生产前,先做了一台八位运算器,为了考验它在高温条件下运行的正确性和稳定性,正是北京酷暑难熬的夏天,在六号教学楼四层的一间不到四平方米的小屋里,门窗挂着冬天防寒的棉门帘,用几个上百瓦的灯泡通电加热,又用几个洗脸盆盛上热水蒸发加湿,使小屋处于高温高湿状态,做实验的人在里面大汗淋漓、头晕眼花、近乎虚脱,却记录了一组一组的数据。在当时那种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我们用现在看来十分落后的方式,完成了对机器的考验,同时也考验了人,考验了我们这个队伍!为了保证插件工作可靠,科研组规定晶体管要逐个测试,并把参数详细记录下来,由测试人员签名后存档。插件的生产和测试也是如此,每个插件上都系着一张卡片,记录着经手每个工序的人员姓名,待整机组装后才把卡片装进纸盒内存档。为了确保脉冲变压器的质量,铁凎氧磁环内线圈之间加绕黄蜡绸,经摇表高压测试后再用环氧树脂高温密封。为了避免虚焊,所有元件都要刮腿镀锡才能焊到插件上。总之,全体人员都将质量放在第一位,对生产工艺做到一丝不苟。
经过近一年的努力,主机组装完毕,开始分调,计算机专业1960级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就是结合这一任务完成的。现在已经退休了的龚元明教授就是结合运控分调完成的毕业设计。
1966年10月底,运控分调结束。随着“文化大革命”愈演愈烈,联调工作受到很大干扰。直到1968年最后进行联调工作,参加这一工作的有刘明业(负责内存调试)、韩建伟(负责运控调试)、叶梅龙(负责电源和外设调试)、朱龙江(参加内存调试)、封志超(参加外设调试)、宋瀚涛(从数学教研室调来负责综合检查程序运行和考机),还有工人师傅张文富、王秀英、王淑秋、马淑兰等。联调工作加班加点进行,夜以继日,废寝忘食,韩建伟索性住在机房里。1968年441-B机的联调任务终于完成,并配置了打印机和五单位纸带光电输入设备、纸带穿孔机、纸带复制机等,使441-B机成为可用的计算机系统。1968年9月28日,机器通过国防科委验收并开始运行,随后还增配了打印机、X-Y绘图仪等外部设备,为学校科研任务提供机时。宋汉涛教授使用这台机器,在当时的情况下,完成了不少科研计算工作,并推动和加速了计算机在我校的使用。1973年又为这台机器增配了磁带机。为了改善计算机运行环境,1974年,在四号教学楼一层建设机房,441-B从六号教学楼四层搬到新机房,在1972级周志逵、任虎龙、黄建春和宋宝生等同学的参与下,重新安装调试投入使用。1977年,学院购置320机,441-B让出机房,调往齐齐哈尔某单位,完成了它在京工的使命。
回过头来看,441-B的复制和调试成功,对我校培养和锻炼专业人员,提高专业教学和科研水平,推广计算机应用,是起了很大促进作用的。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这个教师队伍是经得起考验的,是能够打硬仗的。(在本文写作过程中,吴鹤龄、高永峰和宋瀚涛老师补充了不少细节材料,特此致谢。)
(审核:李跃华)
- 华体会hth·(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华体会体育hth首页论坛、讲坛、讲座、年会、 报告会、研讨会审批流程
- 华体会hth·(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华体会体育hth首页形象识别系统使用流程
- 华体会hth·(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华体会体育hth首页校园展览展示活动审批流程
- 华体会hth·(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华体会体育hth首页新闻类信息发布保密审查工作流程
- 华体会hth·(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华体会体育hth首页对外宣传相关事项审批流程
- 华体会hth·(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华体会体育hth首页校园网站建设(关停)备案工作流程
- 华体会hth·(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华体会体育hth首页校园新媒体公共账号开设(注销)备案工作流程
- 华体会hth·(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华体会体育hth首页文博中心场地使用申请流程
- 华体会hth·(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华体会体育hth首页视频媒体资源复制申请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