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报·京工人物】776期 季葆华教授:求实创新 开拓进取

———记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宇航学院季葆华教授

供稿:学生记者 
王艳艳  杨萱        编辑:宣传部(新闻中心)  郝晓玲


  金秋时节,和煦的阳光洒满北理工的每一个角落。当我们在宇航学院力学系生物力学与仿生材料实验室采访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季葆华教授时,感到如沐春风。话题从他最早的求学经历一直谈到近几年的科研道路。

  季葆华于1971 年出生,从事生物力学与仿生材料方面的研究已近十年。他将多尺度力学的建模方法及原理发展和应用到生物系统与生物材料方面,这项创新工作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认可和关注。凭借着开拓新领域的热情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季葆华成功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并荣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对国家给予的支持和资助,季葆华感慨到,“坚持不懈长时间的研究积累,是科研创新的基本保证;一项研究常常需要三到五年才有些结果出来,而比较系统的研究结果可能需要上十年的时间,国家的资助是对自己研究工作的最大激励和鞭策。”在科学研究这条漫长而枯燥的求索之路上,谈到坚持下去的动力,季葆华认为,兴趣与毅力,两者缺一不可!而这两者也贯穿在了季葆华近几年的研究经历中。

从孜孜不倦钻研到矢志不渝前进

  和许多学者一样,季葆华对科研的动力来源于兴趣,并在攀登科学高峰过程中不断地学习和充实自己。沿着这条轨迹,季葆华从本科到博士后,从西安交大到中国科学院,再辗转到德国马普研究所,他都矢志不渝地坚持发掘兴趣,一如既往地前进。

  父母的悉心教诲使季葆华从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喜欢读书和钻研。1989 年顺利考取了西安交通大学,在那里认识了“涡轮机”专业,第一次体验到了力学知识的重要性。带着对研究生生活的向往,季葆华被免试推荐到孟庆集教授课题组开始从事有关“涡轮机转子及叶片强度”方面的研究工作,在孟庆集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季葆华迈进了科学研究的大门,体会到了科研的艰辛和快乐。

  1998 年季葆华博士毕业。但是,他仍感到自己的力学基础不够宽厚,影响进一步的研究与探索,于是他申请到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师从王自强院士。第一次接触基础力学理论,季葆华感到了课题的深奥和艰涩,但他并没有退缩,反而愈挫愈勇,认真钻研,刻苦学习,废寝忘食,一心扑在了导师交给的“颗粒和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细观力学”的研究课题上。在王自强院士严谨治学的熏陶下,季葆华在三年的博士后研究中,欣喜地发现自己的兴趣就是力学研究!

  在王自强院士的支持和鼓励下,季葆华向当时国际知名的华人力学家斯坦福大学高华健教授发送了合作研究的申请邮件。机遇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头脑,当时高华健教授恰好已被德国马普学会金属研究所聘为所长。高华健教授很快回复了邮件,鼓励季葆华与他同去德国工作。2001 年季葆华前往德国马普学会金属研究所,在高华健教授课题组进行为期三年的研究和学习。马普学会金属研究所的学术交流非常活跃,每个星期都有国际顶尖科学家的学术报告,来访学者更是常年不间断。在这种浓厚的学术氛围下,季葆华感受到了强大的科研动力,先进的创新思想,激发了自己对生物与仿生力学的兴趣和灵感。在高华健教授的启发和指导下,经过三年的刻苦研究,季葆华在生物材料的力学和仿生设计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从身体力行创业到组建研究团队

  2004 年,由于受到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郑泉水教授、黄克智院士和当时在伊利诺尔香槟分校的黄永刚教授的推荐和鼓励,季葆华申请回国到清华大学工作,开始了自己独立的研究历程。科研经费是进行科学研究的保证。季葆华乐呵呵地形容,“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那时,我就到处找粮草。很幸运,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资助。”在基金委的资助下,季葆华开展了有关仿生力学、骨力学,细胞与分子力学等研究方向的课题项目,开启了求实创新的发展之路。

  2008 年11 月,在胡更开教授的推荐下,季葆华作为引进人才来到华体会hth·(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华体会体育hth首页工作。在学校和学院的支持下,季葆华花费一年的时间建立了课题组和实验室。目前课题组包括1 名教授、1 名讲师、5 名博士、3 名硕士。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季葆华也接触到许多不同:不一样的老师,不一样的学生,和不同的学术观点。自由宽容的平台给季葆华的科研之路注入更多新鲜力量。

  季葆华特别重视同行间的学术交流。他每年至少出国访问或参加国际会议一次;多次参加国内的学术大会,与同行交流,听倾同行的反馈,在反馈中完善自己的科学研究;积极发表文章,渴望获得同行的评审,哪怕是质疑。

  季葆华的科研成果颇多,在建立独立课题组后,提出了生物材料的广义结构细化模型(简称SSC),揭示了生物材料自底向上、从纳米到宏观的多级结构设计的力学原理;建立了生物表面超疏水和湿粘附的多级结构力学模型,提出了表面多级微结构设计的力学原理;建立了一个基于分子机理的细胞粘附模型,揭示了细胞粘附的稳定性和细胞重排的内在机理;发展了生物大分子的粗粒化模型,并成功应用于研究聚合物分子的自组装机理、HIV原1 蛋白酶结构与功能关系和纳米医药的分子设计等。目前已发表学术论文60 余篇,其中有多篇发表在高档次学术杂志上。曾获得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海外青年合作研究基金、中国力学学会青年科技奖等奖项。

从认认真真为学到勤勤恳恳为师

  除去科研的责任,季葆华还肩负着为人师的角色。当问起他的教学心得时,季葆华很直爽地回答,“离开科研院所来到高校,从学生到老师,开始时有些不适应这种环境和角色的转换。做好一名教师对自己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体会到一名大学教师的责任是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和思考问题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季葆华采取以兴趣发展特长的原则进行不同形式和内容的教学。对于本科生,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书本知识结合学科前沿的方式进行授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待研究生培养,则注重发现和挖掘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以兴趣发展特长,根据特长选择研究课题。在指导研究生过程中,以多种形式,如单独讨论、小组讨论和学术会议等,启发和开拓研究生的研究思路,帮助学生走上自己喜爱的科研道路。

  季葆华已给本科生开设了一门生物力学基础知识的课程———《生物力学导论》,给研究生开设了《现代生物力学》。通过教学与科研的紧密结合,季葆华期待能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和做出更多的研究成果,为学校和国家做贡献。

  采访结束,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季葆华老师在用他的真诚、执着与努力,探索属于自己的科研道路。他用求真务实的精神为青年教师谱写了一曲实事求是,自主创新的科学颂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