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专访】 连铜淑:棱镜中的世界

  【人物简介】连铜淑(1930---),广东潮阳人。光学仪器专家,反射棱镜技术光学理论的开拓者之一。教授、博士生导师。1948年毕业于上海市南洋中学,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系。1952-1996年在华体会hth·(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华体会体育hth首页光电工程系任教,曾任副系主任。连铜淑长期致力于光学仪器和应用光学的教学与研究。在“反射棱镜的成像和转动原理”的研究中,创立了崭新的“刚体运动学”学派的理论体系---“反射棱镜共轭理论”。其中,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概念、定理、法则、基本方程、特性参量、新型棱镜和棱镜组,编制了反射棱镜工程图表、国家标准,并持有国家专利。发表的文献对从事光学仪器设计与研究的科技工作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他1991年的英文专著“Theory of Conjugation for Reflecting Prisms ”把自成一帖的反射棱镜共轭理论推向世界,在国际光学工程界广受欢迎,享有盛誉。   
 

 
为国:刻苦学习、努力工作

  连铜淑,广东潮阳人,1930年生于上海,他的少幼年时期适逢日本军国主义侵华战争的年代,亲身经历了侵略者给中国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1937年8月13号,日军入侵上海。在母亲郑桃英带领全家四口从虹口逃到英租界后的第二天,他们的家就被敌机炸平了。珍珠港事件后,日本占领了英租界,他们又重新生活在侵略军的铁蹄和刺刀下。当亡国奴的滋味,在连铜淑幼小的心灵中激起了强烈的爱国主义,他立志长大后要报效和捍卫祖国。这就是他人生中最大的精神支柱。后来,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上,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挫折和坎坷,他都能扛得住。特别是在教学工作和科学研究事业上,一路走来,六十个年头,他对待每一项任务都是兢兢业业,奋发向上,从未有过任何懈怠。自从1973年在反射棱镜的理论研究中取得了突破之后,四十年来他更是集中全副精力,倾注全部心血,把兴趣完全聚焦在这个点上,直到取得了相当完整和系统的成果。现在也仍然保持着这种心态,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跋涉着、探索着。今年7-9月,他还先后在科技导报上发表了两篇论文:“反射棱镜调整法则”和“反射棱镜调整定理”。

  清华学习经历为连铜淑日后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数理基础。他师从力学泰斗钱伟长教授。连铜淑深情地怀念着已故的钱老师,钱先生除了教会他精湛的力学知识外,还传授给他“举一反三”的学术思想。二者在他后来创新的道路上始终发挥着巨大和潜在的作用。他尤其敬佩钱伟长老师一生的爱国精神和爱国行为。

  连教授说,“学习除了在课堂上要认真听讲和做笔记之外,重要的是自己在课外的独立思考。当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时候,譬如需要推导一个复杂的公式,我会自己努力去把它推导出来,哪怕花上一个月或更长一点的时间也是值得的。在工作中也是如此。因为只有不断地亲自参与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难题,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才能获得扎实的知识、丰富的经验,提高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的能力,特别是总结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一套思维方法。”

  艰苦奋斗是连老师一贯的作风,也是一种态度或一种精神。在60年代初国家困难的那几年,他仍然经常工作学习到深夜2-3点钟。他记得一次有一位好心邻居还向他提了个意见:“你怎么晚上睡觉也不关灯啊!”从1955-1965的十年间,他写完了60万字的书稿“机构精确度计算”,并先后给教师、学生以及工厂里的技术员讲授了这一课程。

  对于名利,他的看法是不能把它当做接受工作的前提,尤其他这一生从未在承担任务之前同人家谈论过报酬的事情。

  1952年连铜淑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系,随即到北京工业学院(现华体会hth·(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华体会体育hth首页)仪器系任教。连教授先后讲授过“炮兵光学仪器”、“航空军用光学仪器”、“几何光学”、“光学系统三级像差理论与查表法望远物镜设计”、“反射棱镜共轭理论”、“光学仪器调整与稳像”、“自动车床凸轮设计”、“机构精确度分析与计算”以及“傅里叶光学”等课程。学生们大多是通过上课知道连铜淑的,殊不知“连老师”称呼的背后,还有不少社会兼职:兵器工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兵器工业部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光学学会理事、《光学学报》编委会编委、《仪器仪表分析监测》编委会副主任、北京市人民政府第三届专业顾问团顾问……

  他的研究成果和学术专著在国内外获得了一系列殊荣:

  1982年,《棱镜调整》被评为“1977-1981年度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

  1980年,“棱镜调整与实践”获国防工办重大技术改进成果二等奖。

  1992和1995年,《反射棱镜共轭理论》的中文版及英文改进版先后被评为中国兵器工业部优秀教材一等奖。

  1995年,“远程反坦克导弹控制技术和稳像技术研究”获兵器工业总公司年度部级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拥有“分离式圆束偏器”及“方截面等腰屋脊棱镜”两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1991年,《Theory of Conjugation for Reflecting Prisms》出版,并在牛津、纽约、北京、法兰克福、圣保罗、悉尼、东京、多伦多发行,受到了国际著名专家的好评。国际光学工程界权威R Kingslake教授认为该书“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将是这个复杂课题方面的权威性的和看来是详尽的著作”;我国两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王大珩教授在给这本英文专著的题字中写道:“提出了有关各种反射棱镜性能的统一理论,.........这是作者的一项新成就,就其实际价值,应可看做是为几何光学增添了新篇章。”

  某些美国公司和国际光学工程学会随接邀请他去工作和主持国际会议。

  连铜淑因此而在国际光学界被誉为“反射棱镜共轭理论方面的世界一流权威”“棱镜设计与组合方面的最佳者”。

  科学的探索,是一条漫漫长路。一位真正科学家的快乐,是创新和奉献。

  连铜淑,背负棱镜调整,传承拓新中国学派的使命,披荆斩棘,攀上一个个学术高峰。
 

 
为师:为人师表、甘为人梯
   
  连铜淑培养了硕士4名,博士4名。

  一脉相承的师生,合力把棱镜调整研究推上国际水平。

  赵跃进教授,是连铜淑的第一位博士生。他不会忘记,连教授指导他进行棱镜调整实验,耐心为他补习专业外语,后来又指导他撰写论文。

  “我从连老师身上最大的收益就是他做学问的认真态度和严谨的科学精神。”赵教授说,“他教我的做学问的方法对我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赵教授如今研究方向已转为太赫兹成像、红外成像和非接触的人体生理参数的测量方面,但连教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依然深刻影响着他。

  “赵跃进他们这一批学生,基础是非常好的。他们是77级,对知识的渴求相当强烈。所以说他们取得成就,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们自己热爱学习,渴求知识。”连教授说。

  如今赵教授的研究日臻成熟,他已经培养了博士生20名和硕士生30余名。其中博士生张亮亮的学位论文“太赫兹波位相成像”被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目前正指导着博士生15名和硕士生6名。
    
  赵教授本人也拥有一项有关棱镜调整方面的国家专利---“盘型三轴稳像棱镜组”。 其他方面的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

  在学生眼中,连教授是谦逊豁达的长者,严谨求实的学者,爱才惜才的老师。
   
  “连老师做学问肯定没问题,我感觉他是一个对理论这方面研究得比较深的。而且他对学生也是非常随和的,他在这个方向上给予指导以后,让学生自己努力去做,跟学生一块儿分析、解决问题。”赵跃进说。

  耄耋之年,连老身后,是徒弟们一片崇敬的潮涌。

  我读懂了人生的发迹-鼎盛-衰落的抛物线。在自己这条“抛物线”快要衰落时,培养比自己更加优秀、全面的学生,让有能力的年轻人站在自己的最高点继续向上,避免“抛物线”下滑给国家带来的损失。从钱伟长,到连铜淑,到赵跃进,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出,为师,最大的成功就是把自己的学术财富传给年轻人。

  谁能说,这不是毫无保留的奉献?

  连铜淑,老马识途甘为人梯,培养造就了一批光学领域的研究俊才。
 
 

为人:诚恳待人、生活简朴
   
  1997年7月,北京某中外合资仪器有限公司的赵付总工程师,一天来找连铜淑请教一个双目体视显微镜设计中的棱镜问题。如所知,双目显微镜天生有“左、右支出射光轴发散”的缺陷,而且到了无法使用的程度。赵的研究小组试图利用系统中的一块半五角棱镜的转动来达到光轴平行性的目的,但却派生了像倾斜。他们已花去了一年多的时间,然而始终未能攻克这个难关。出资方香港老板说话了,再给他们两个星期,还解决不了,该项目就下马。连铜淑在了解到了来者所处的困境,便无条件地接下了这个难题。他首先利用他自创的“余弦律和差向量法则”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了初步的结果。然而为慎重起见,须确定残留的光轴不平行性和像倾斜的大小。为此,他继续推导准确的公式,进行了大量的计算,用了5个整天,每天从早晨7点到晚上12点,才最终完成了这一任务。解题的途径就是利用这块半五角棱镜在两个适当平面上的微量转动,以达到光轴平行而又不产生像倾斜的要求。所用原理就是光轴偏和像倾斜的综合计算。为了使研究小组的所有成员都能掌握这一原理,他又化了5天时间把这些设计资料编写成一份简明的讲义,并到公司给他们讲了8小时的课。公司的工厂按照他求得的数据做出了合格的样机。产品送到美国参展,定货的不少,后来远销欧美。该厂的韩付厂长当面誇他说:“您是一位真正的教授,一个纯粹的知识分子。”

  连铜淑的书房布置简单:一张大床,一个挨着两面墙、比一人还高、堆满了书的书柜,一台电脑,一张书桌。“我这里面的书俄文的比英文的还多,”连教授笑着说。仔细看看书柜里,除了《辞海》《牛津字典》等工具书之外,还有很多连教授四十年棱镜调整研究的心血,整个房间都弥漫着一股淡淡的油墨味道。书桌上放着几副眼镜——连教授正在撰写一本新书,以作为他一生的工作总结。偶尔,这位面部线条一直显得很硬朗的老人也会流露出那么一丝疲惫和倦怠,“最后一本书喽……我这个岁数,很快就干不动了。”

  83岁的连铜淑,能够熟练地收发电子邮件、上网,还兴致勃勃打开电脑给我们展示了一段乌克兰达人秀的双人舞表演。“这里面很多动作很惊险啊!表演得很不错。”

  钱伟长先生在世时,曾写信向胡锦涛同志建议启动“二十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项目。经周立伟院士的推荐,连铜淑教授被收录其中。

  撰书、汇编、发表文章,连教授晚年的生活依然充实而有意义。

  谁能说,这不是一片赤诚?

  周立伟院士在祝贺连铜淑80岁生日的诗词中写道:“传承拓新,桃李天下。棱镜调整,中国学派。”爱国丹心,学术精诚,严谨认真,兢兢业业,连铜淑教授在大爱中行走,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也温暖着身边每一个人。他是一位真正的科学家,真正无私忘我的、大写的人。祝愿连教授的学术研究历久弥新,祝愿连教授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