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发展巡礼

【学院发展篇】校园中的那座“法庭”

——【十四次党代会专题报道】法学院“模拟法庭”人才培养工作纪实

供稿: 党委宣传部 辛嘉洋    摄影: 法学院    编辑: 新闻中心 辛嘉洋    浏览次数:    发布日期:2015年04月14日

  【编者按】近期,华体会hth·(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华体会体育hth首页将迎来第十四次党代会,在学校全面推进综合改革和制定“十三五”规划大背景下,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加快“争创一流”步伐,党委宣传部推出“发展巡礼”专栏,展示学校、学院自十三次党代会以来取得的各项成绩。



 

   在华体会hth·(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华体会体育hth首页中关村校区,有这样一间特殊的教室,高悬的国徽彰显出不一样的肃穆,“法官”、“被告”、“原告”等席位一应俱全,伴随着法槌的一次次“掷地有声”,一场场“唇枪舌战”在这里上演,一条条法条被“引经据典”,这是一座法庭,一座建设在北理工校园中的“法庭”——北理工法学院的模拟法庭。作为国外培养法律专业人才成熟有效的方式,北理工的模拟法庭经过多年建设,已经成为学校实践教学的特色品牌之一。 

  华体会hth·(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华体会体育hth首页于1994年建立法律系,2008年正式成立法学院,如何在一所理工科优势明显的大学中培养法律人才,始终是学院着力研究的焦点。特别是在学校十三次党代会之后,学院将转变法学教育“重理论轻实践”传统教学模式作为突破口,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找到了切实的“抓手”,而模拟法庭这一“经典”的实践教学方法自然也成为法学院人才培养工作最闪亮的“舞台”之一。多年来,北理工的模拟法庭不仅在法律业界产生广泛影响,还形成了国内外认可“北理风格”。
 

在“模拟”中求真务实培养人才


  模拟法庭这一教学方法最早产生于14世纪的英国,随后在全世界普及开来,在美国,许多法学院不仅将其作为一门重要课程还从广泛开展辩护状写作、法庭辩论等各种单项和全能比赛。近年来,国内法学教育也在不断向国际化看齐,创新改革,适应社会人才需求,适应国际化发展的需要。因此,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的总体战略,法学院的“模拟法庭”也不断在“模拟”中求真务实。

  追溯北理工模拟法庭的历史,学校在2001年就将一号教学楼101教室,这间位于全校最东侧的教室改造为首个正规的模拟法庭空间。2012年前后,在学校的支持下,将中关村模拟法庭搬至7号楼108报告厅,并在良乡综合教学楼也建设了模拟法庭,自此北理工的模拟法庭进入的全新的“2.0”时代。

  “学院建立模拟法庭,开展模拟法庭教学活动,不仅仅是学院建设的必经阶段,更是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也是走向国际化、与国际接轨的重要途径。”谈起建设模拟法庭的初衷,华体会hth·(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华体会体育hth首页法学院副院长李寿平教授说。

  模拟法庭最大魅力,其实并不是我们能看到的现场模拟,作为实践学习,它提供给参与者的是一个完备的体系。模拟法庭通过庭前案情分析、角色划分、法律文书准备、预演、正式开庭审理案件以及庭后总结反思等环节模拟刑事、民事、行政审判及仲裁的过程,能够迅速提高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并掌握实务操作规范。在模拟法庭过程中,学生通过扮演庭审中的不同角色(法官、书记员、律师、当事人、证人等),实现庭审过程中各种程序的训练。

  “A、B两国航天器同时探测某星球,为避免某天体对撞击地球,A国航天器对其应急撞击,但由于误差,既造成B国航天器的损坏,因撞击变轨的小天体还给B国居民造成了损失,由此一场AB两国间、A国与B国民众间的‘空间官司’拉开了帷幕”——这是在2014年法学院斩获全国亚军的第十二届“航天杯”国际空间法模拟法庭竞赛上真实的竞赛题目,在思维的交辩中,学生专业知识和各项能力都有了显著地提升。


  模拟法庭可以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提高了法律文书的写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以及缜密的思辨能力。“法庭模拟真实案件的审理过程,庭前准备着重培养学生对案件的整体把握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组织能力;庭审过程着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思辨能力,体现庭审的对抗性;庭后工作主要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和总结能力。”李寿平教授如是说。

  当然,模拟法庭只是法学院实践教育理念的一个集中体现,学院不仅与多家司法部门、律师事务所和企业法务建立了数十个实践基地,设计“法律诊所”和“法援中心”等教学实践环节,学生们也在实践中提升了业务水平和个人能力,在国内外各项活动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在中国空间法学会“国际空间模拟法庭大赛”中连续三年全国冠军和最佳辩手,在第十七、十八届Manfred Lachs国际空间法模拟法庭亚太地区比赛中,我校选手两次打破中国队参赛记录,其中2008年获得了亚太地区季军的好成绩,2011、2012年在北京市高校模拟法庭大赛过程中,连续两年摘得桂冠。在2007年和2008年“全国北外杯知识产权模拟法庭大赛”中获得两项第三名佳绩。
 

在“自己的法庭”中成长


  模拟法庭的建设始终以服务人才培养为目标,不仅在实践中能够让学生们深化学习,过程中法庭现场亲临感,也在净化着学生们的心灵,不忘自己是一名弘道弘仁的法律人,培养优秀法律人才,要做到“德以明理 学以精工”,学生自己内心的收获,诚然可贵。

  刘思敏是法学院2011级的本科生,作为2014年第十二届“航天杯”全国空间法模拟法庭竞赛的选手,带着提高自身的法律实践能力和提高英文水平的初衷,与队友走上了全国大赛的法庭。不断揣摩、剖析案例,查阅翻译海量英文文献……这些可谓些许“痛苦”的经历给她留下了至深的印象。但是谈及收获,她有着发自内心的兴奋,“通过这次国际大赛,我对空间法知识的认知有相当大的提升,特别是临场思辨过程,让我感受到了自己的能力,不过,有些资料脱稿后,还略显稚嫩。”

  法学院以模拟法庭比赛为牵引,不仅仅组织学生参与国内外大型比赛,更主动承办大型比赛,将更多的资源引入北理校园。多年建设,模拟法庭也形成了一种育人文化,并且通过刘思敏这样优秀的学生一代代传承发展,这种学生群体中逐渐成型的“模拟法庭”校园文化和意识,不仅深化了模拟法庭教学的成效,更为重要的是为学生自我教育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法学院2013届毕业生聂思聪曾参与学校承办的国际空间法模拟法庭大赛世界总决赛的组织工作。回顾参与这样的国际交流活动,她不仅直接感受到了学校空间法学在国际法学界的影响力,模拟法庭的各类竞赛屡创佳绩,也让她备受鼓舞,对专业充满热情。另外,模拟法庭也是个交流的平台,来自国际法庭的法官、世界名校的优秀师生,都为学生们拓宽了国际视野,开辟了国际交流的新平台。
 
  “模拟法庭让我感到了自己的价值和成长,如今,我已经参加工作,在工作中最重要的任务是运用法律解决问题,深感模拟法庭的锻炼获益匪浅,与其他新人相比,实践能力,看问题的角度都高出不少。”聂思聪的感受良多。
 

教学相长、弘道弘仁


  模拟法庭不仅在培育学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形成了教学相长的良好局面。

  模拟法庭的成功开展离不开指导老师悉心付出,在整个模拟过程中,如何要选择典型案例、根据学生特点分配角色、设计原被告预案等等前期准备都关乎着模拟的成功与否,而自模拟过程中,教师更犹如话剧导演一样关键,既要关注现场,还要随时扑捉细节,做好记录,把握方向。模拟结束后,一场高水平的点评与总结,要起到画龙点睛之功效。一场流畅而完整的审判过程才能让学生真正得到充分的学习与提升,作为“总导演”指导教师,肩上的担子沉甸甸。

  除了全过程的细致准备,模拟法庭这个法律多元性视角的训练平台,要求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抛开纯理论的“枷锁”,真正融入实践教学,围绕社会需求,来塑造高素质应用型法律人才,探索创新,将实践内容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这样的转变确实给法学院的教师群体带来了挑战,但凭着教师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他们迎难而上,自身的教学水平也不断提升。以参与空间法模拟法庭重大赛事为例,他们不辞辛苦熬夜指导学生撰写文稿已是家常便饭,而为学生设计比赛战术灵活多变,不拘泥于中规中矩的保守风格,在几年的时间里,形成了国内空间法届的“北理风格”。

  法学院副教授王国语老师曾经5次带队参加国际空间法模拟法庭,王老师回首比赛之路感慨良多,表示在比赛过程中不仅学生们收获良多,自己的能力也得以不断提高。“模拟法庭国内夺冠,走向世界,也让我们增强了建设国际一流的空间法学科的信心。空间法方向的教师也更加明确了以比赛为一种牵引,不断加强学科建设,引进优秀人才,做好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意义。”王老师在多年指导模拟法庭的过程中,结合模拟法庭比赛还特别承担了我校法学专业的特色课程《航空航天法》和《国际空间法》以及《国际私法》课程,将课堂教学与这一实践教学方式充分结合,提升教学质量。


  而法学院青年教师张晏在第一次作为指导老师参加第19届斯泰森国际环境法模拟法庭大赛后,也觉得“充满了挑战”,但更多的是对教学的思考。张老师说,国内过去的法学教育和研究多是粗放式的、理论式的、高屋建瓴式的,但国外在教学中会特别注重结合现行立法,深入挖掘条文本身,在教育手段上也是实践先导性教学,更注重研究和讨论真实的案例或事件,这在国际模拟法庭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因此,开展模拟法庭的教学实践和参加竞赛,深受启发。 

  模拟法庭作为法学院人才培养工作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亮点,在过去几年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这仅仅是学院在人才培养工作方面的起步之举,围绕学校“争创一流”的发展战略,还有太多的工作需要扎实开展,法学院将在“法天法地 弘道弘仁”的学院办学理念指导下,不断培养法律英才!

(审核:$curArticle.audit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