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园地】办大学力戒浮躁 创一流先正学风
——专访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体会hth·(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华体会体育hth首页校长胡海岩
发布日期:2014-10-24 供稿:中国高校科技 陈礼达 特约记者 庞海芍 编辑:新闻中心 辛嘉洋 审核: 阅读次数:
为了进一步促进学校建设,帮助广大教师、干部群体关注高等教育发展,了解行业发展前沿,拓宽视野,引发思考,党委宣传部特开辟“学习园地”专栏,为教职工推荐具有一定深度的新闻报道和理论思考。此次推荐刊载于《中国高校科技》杂志的《办大学力戒浮躁 创一流先正学风》一文,本文为该杂志对华体会hth·(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华体会体育hth首页校长胡海岩院士的专访。
——党委宣传部
“大学建设既讲求创新,也需要积累,所作所为必须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日前,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体会hth·(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华体会体育hth首页(以下简称“北理工”)校长胡海岩在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用30多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国家上百年的发展历程,现在已经进入综合改革的深水区。一方面,大学发展的难度越来越大;另一方面,社会的期望值越来越高。作为大学的决策者和管理者,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力戒浮躁,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教师潜心治学、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为人才的成长提供沃土、阳光和水分。”
回归大学本质,打造潜心治学的良好氛围
大学的本质是什么?很多人认为英语中的大学(university)是从宇宙(universe)一词派生出来的,从而大学应该像宇宙一样包罗万象、覆盖所有学科。随着人类知识体系的扩展,现代大学确实在知识结构上越来越宽广,但universe(宇宙)并不足以体现大学的本质。胡海岩说,大学一词来自拉丁语的universitas,原始含义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体,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共同探索知识、传播真理的学术机构。随着时代的发展,尽管大学的内涵在不断扩展,但大学作为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学术共同体的本质始终没有改变。大学是以造就学术造诣高深、道德高尚的“硕学宏才”为宗旨的,如果没有对传播真理和创新知识的追求动力和目标,大学只会越办越大,覆盖学科越来越多,但却失去大学最应该具有的本质。
2010年,北理工提出“德以明理,学以精工”的校训。“德以明理”指道德高尚,达到以探索客观真理为己任之境界;“学以精工”指治学严谨,达到以掌握精深学术造福人类之理想为目标。秉持这样的理念,学校的发展更加突出了学术为基、育人为本的思想。胡海岩认为,我国高等教育自上世纪90年代末起经过跨跃式发展,实现了规模扩张,现在已经转到重视内涵发展、特色发展的新阶段。扩大规模数量是发展,提升内涵、深化改革更是发展,而且是大学发展的当务之急。面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常态,大学必须回归本质,按客观规律办事,踏踏实实把学校的学术环境治理好,特别要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奠定坚实基础。
建设好大学的学术环境,必须建设好大学的学术治理体系,使教师能够真正静下心来做学问。胡海岩说,学校有位海归青年教师曾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她在国外读博士时,经过7年的研究积累,在Science上发表了一篇重要论文,自己也颇有学术收获;回国后,看到大家都急着多发表论文,把原本有些分量的研究结果拆分发表,她不知该如何抵御这种急功近利的学术风气。对此,胡海岩坦承,这种风气的产生一方面源于现代社会节奏很快,人们会不由自主地被推着走,感觉不走都不行;另一方面是大学的学术治理体系出了问题。在这样情况下,不论是大学校长还是青年教师,都必须静下心来,潜心治学。一方面,提高自身抵御浮躁的定力;另外一方面,要学会舍弃,无欲则刚。
“目前,我国大学里有若干与学风浮躁相关的现象。比如,在校内遴选教授、推荐长江学者等评审中,我看了一些30多岁的青年教师递交的材料,让人感觉候选人是全能冠军。他们既做教学,也做科研,还做产品开发,甚至还担任院系行政领导。我从事学术几十年,结识的优秀学者也不少,但能像钱学森先生那样的全能冠军少之又少,绝大部分学者都是专家,只是在某一个领域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果。如今青年教师争当全能冠军,学术上势必难以深入,这实际上是浮躁心理在作怪。”
“另一种情况是,一些教授门下已经有十几名博士生,但还抱怨学校为何不能让他再多招几名博士生?这其实也是浮躁心理做怪。在大多数世界高水平大学,教授每年只招一名博士生,有些教授则未必每年都招博士生。我国大学的教授们为什么喜欢多招学生呢?我想,许多教授并非是为了多培养博士,而是希望有更多的博士生帮助他们完成所承担的研究项目。”
胡海岩认为,科学是大学教育的基础。提升办学质量和水平,必须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与水平,克服浮躁心理,加强学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为了使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能沉下心来,安安静静搞学术,学校必须改变对教师的评价和考核方式。美国的研究型大学对新入职教师3年考核一次、6年确定是否提供终身教职,值得我们借鉴。近几年,我国大学非常重视学术团队建设。对学术团队的评价,不应看其研究规模有多大,而要看其产出与投入之比。招收的研究生再多,没有培养出优秀研究生,那就不是一个好的团队。申请到好多大项目,花了国家很多钱,但是最后的学术产出质量不高,也绝不是一个好的团队。如何建立这样的评价体系,将是我们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立足长远发展,建设高素质的青年教师队伍
青年教师是大学发展的未来和希望。尽管在不同历史时期,大学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有所不同,关注程度也不一样,但没有一位大学校长不重视青年教师成长。因为,大学高端人才的基础在青年教师,无论是学术带头人还是院士,都是从青年教师成长起来的。可以说,如果青年教师的基础没有打好,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胡海岩认为,“从大学校长的责任看,在思考学校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上,放在第一位的、最重要的事情是青年教师的成长。”
近年来,加盟北理工的青年教师,都是经过层层选拔和激烈竞争后胜出的。他们的学术基础都很好,但是要真正成长为优秀教师,首先必须明确其使命。“大学青年教师的使命,一是使自己成为国家的栋梁,二是要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才。”他认为,作为一名知识分子,最高理想就是用自己所学的专长来报效祖国。他十分欣赏台湾著名教育家高震冬 “天下兴亡,我的责任” 的理念。青年教师真正要把工作做好,就不能把责任推给别人,要敢于担当。青年教师如果不能担负起育人的责任,那么就永远不会取得成功。在上世纪50年代办学条件还非常艰苦的时期,北理工之所以能够迅速崛起,成为一所国家重点大学,主要是依靠当时的一批优秀教师。他们的责任感、敬业精神和学术水平,都是可圈可点、值得称道的。比如,含能材料学科的创始人核能材料学科的创始人、著名化学家周发岐先生,爆炸力学学科的创始人丁儆先生,车辆工程学科的创始人吴大昌先生,机械工程学科的创始人陈肖南先生等等。他们早年在欧美国家留学,新中国成立之初克服重重困难自海外归来,怀着报效祖国之心,投身国防科技事业,为北理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们将永远对北理工青年教师产生强大的感召力,是激发青年教师不断前进的动力。
胡海岩认为,青年教师要走向成功,要志存高远,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有科学精神的引导。科学的本质是求真,科学精神蕴于科学的形成过程之中,是学者们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风格、一种文化。当前社会,虽然人类一分一秒也离不开科学,但很多人并不关心什么是科学,更不关心什么是科学精神,甚至很多学者也漠视科学精神。因此,有些人在科学研究过程中,随意编造实验数据,大肆抄袭他人论文,剽窃别人的成果。对于这种学术不端行为,很多人简单地将其归咎于教师、研究生承担的压力太大:教师既要应付各种考核、还要面临晋升职称的竞争,研究生则要应对学位论文、就业的压力。不可否认,现有的学术评价和考核体系有许多不合理之处,但这绝不能作为学术不端的理由。谈到如何看待前不久德国的国防部部长、教育部部长均因为博士论文抄袭而引咎辞职这件事,胡海岩对我们说“在德国这样一个非常讲诚信的国家中会曝出这样的丑闻,从根本层面上看,是人们忘记了科学精神,是基本的道德水准在倒退。”他呼吁,大学青年教师要以此为鉴,不论面临怎样的压力和诱惑,都要自觉抵制学术不端,绝不能挑战学术道德的底线。“现在大家之所以高度赞誉西南联大,是被前辈学者的科学精神所鼓舞、所感动。尽管我们现在的研究条件比西南联大好百倍千倍,甚至可以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实验室相比,但人们置身其中却总觉得缺少什么。其实,所缺少的就是科学精神层面的东西。”作为大学教师,拥有科学精神至关重要。科学精神指引着前进的方向。青年教师要想走向成功,必须要在科学精神指导下开展实践,选择正确方向,采取正确行动。无论是从事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青年教师,都应深入了解科学精神,理解科学精神“求真务实”的基本特征。要以科学精神为指导,制订自身行为规范,坚持端正严谨的学术作风。
“要成为一名优秀老师,投身实践同样十分重要。”胡海岩强调,科学精神主要解决工作出发点、工作思路、工作动力等问题,而前进方向和工作思路是否正确,必须通过实践反复验证,根据检验结果对前进方向和工作思路进行不断调整和修正。“现在的青年教师,大都是从校门到校门,缺少社会实践。无论读书时多么优秀,毕竟是在学习别人的研究成果,或是在别人指导下从事研究,而不是自己通过实践掌握第一手材料,或者自己组织做研究”。他认为,所谓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包括从研究方向的选择,到课题的确立,到经费的申请,到实验室的组建,再到招收学生,组建团队一起做研究。这是一个全过程。这个过程只能靠实践摸索。大学教师有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他们之间的重要区别就在于,经过实践所历练出的综合能力不同。因此,评定教授除了看发表的论文、编写的教材、教学的能力,更要看他是不是某个学科或者某个研究方向的带头人,并能组织教师、协调团队共同去开拓。
“杰出人才不是考出来的,也不是拔出来的,而是在实践中崭露头角的,脱颖而出的。” 胡海岩认为,“像北理工这样一所军工背景的院校,大量研究成果不是写论文就可以交差的,而需要拿到国防科技工业和军队武器装备上去进行考核,有的甚至还要经过实战检验,没有实践是不行的。”他希望,青年教师积极投身实践,在实践中培养学术洞察力、团队凝聚力、组织协调以及社会沟通等各方面能力,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一是在工作中,要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努力解决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国防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些重大问题;二是要走出校门,走进社会,补上工程实践和社会实践的课,了解社会;三是要在实践中向前辈学习,学习他们的敬业精神、工程经验及工作协调能力。
推进科教融合,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大学要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水平人才,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关键在于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胡海岩表示,构建大学学术环境,培养优秀青年教师,都是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北理工的科学研究工作已经有了量和质的全面提升。例如,学校年度科研经费已超过20亿元,教师人均科研经费在亚洲大学中位居前列。这既表明了学校的科技创新能力有了很大提升,同时对学校和教师也是一个巨大的压力:如何将优质的科学研究资源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使科学研究真正支撑和引领人才培养,特别是本科人才培养。这是必须思考和认真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能真正缩小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
“我很关注《中国高校科技》这本期刊,非常赞同近几年来期刊对科教融合的研究”。胡海岩认为,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一批国内高水平大学正在向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迈进,这个时期的一个鲜明的办学特点就是“科教融合”。面对“科教融合”这个大学发展的新常态,北理工选择的新教师一定要既热爱教学、又热爱研究。目前,在学校的2000多名专任教师中,至少有六成,也就是1200多名是教学科研融合型的;其余教师则偏重于教学,或偏重于研究。今后,纯粹教学型或研究型教师将越来越少,新入职青年教师都是教学科研融合型。
为了提升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胡海岩主张进入北理工的青年教师从教头几年应以研究工作为主,教学工作为辅。待科学研究有了足够积累后,“可先指导一些研究生,结合科学研究开设一些研究生课程,然后慢慢过渡到到本科生教学。”大学教师只有具备了相当的研究工作基础,才有资格走上本科生讲台,这样他就能讲出自己研究的成果和心得,避免照本宣科,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胡海岩向我们介绍了他自己随机选听的一堂关于无人驾驶汽车技术的课程。任课教师是一位刚评上教授的青年教师,多年从事无人驾驶汽车研究。上课时,他将自行研制并获得全国无人驾驶智能车总决赛冠军的“无人驾驶汽车”开到教室门口,而教学内容主要是他的研究成果。他先用15分钟时间介绍无人驾驶汽车技术,包括存在的若干问题;然后带领学生观摩他的研究成果,包括无人驾驶汽车的各个组成部分及行驶状况;15分钟后又回到课堂,深化前面的介绍并开展讨论。一堂课下来,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了解相关的研究思路和过程。如果按照过去的教学方式,即使教师把教材讲得再生动,学生也会觉得都是书本知识,并不新鲜。因此,胡海岩认为,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必须大力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必须突破传统的办学观念,积极探索现代大学治理结构,为青年教师成长铺路搭桥,提供能干事业,干成事业的体制机制环境。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是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样也是现代大学治理的重要内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大学创新能力,必须建立科学研究支撑和引领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环境。长期以来,我国大学重视教学规范化,往往用行政手段去规范课程体系、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等等,导致教师照本宣科者多,讲自身研究心得的少,而学生则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久而久之,教师和学生均缺乏积极性。因此,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首先必须调动教师和学生积极性。例如,在大学本科教学中,必须大幅度减少“大班课”,创造条件开设更多的小班课,提高讨论课的比例,激发教师和学生的良性互动。
在采访中,胡海岩还介绍了20多年前他在德国、美国留学的经历,“当时,西方大学的讨论课就非常多,课堂上经常将桌椅围成圈,教师在中央转来转去,学生抢着回答问题,课堂氛围非常活跃,总有一种让你跃跃欲试的感觉。我认为,人才培养机制创新,首先就要从教室开始,将大教室改成小教室,桌椅板凳的位置可以调整,而不是固定成一排排。当然,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的关键还是教师,必须从教师开始做起。否则教室改了,办学思想还是老一套,教师还是老样子,那是徒有形式,不能收到任何实际效果。”
“当然,这只是一个方向,不可能一蹴而就。要一步一步来,要沉住气。如果沉不住气,非要采取一个什么方式,或者是制定一个政策硬推,那可能会适得其反。如果划了条线,制定个目标,大家为了急着达标,就可能偷工减料、投机取巧,最后效果肯定不会好。中国大学发展要学习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先进办学经验,但一定要学本质、学有用的真东西,并能将其与中国大学的实际相结合,创出中国特色。绝不能只是引进一些新名词,学一些皮毛,最后整理一些‘山寨版’的‘经验’”。
目前,高等教育改革已经进入了深水区,各种矛盾错综复杂,但社会的期望很高。胡海岩坦言,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已经无法“摸着石头过河”了,必须要有比较好的顶层设计和综合配套的改革措施。“最关键的是,办大学不能急,校长、干部、教师、学生都要沉得住气,自觉抵御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踏踏实实地按教育规律办事,打造有利于潜心治学和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的环境。”
《中国高校科技》杂志 2014年第10期
- 华体会hth·(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华体会体育hth首页论坛、讲坛、讲座、年会、 报告会、研讨会审批流程
- 华体会hth·(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华体会体育hth首页形象识别系统使用流程
- 华体会hth·(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华体会体育hth首页校园展览展示活动审批流程
- 华体会hth·(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华体会体育hth首页新闻类信息发布保密审查工作流程
- 华体会hth·(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华体会体育hth首页对外宣传相关事项审批流程
- 华体会hth·(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华体会体育hth首页校园网站建设(关停)备案工作流程
- 华体会hth·(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华体会体育hth首页校园新媒体公共账号开设(注销)备案工作流程
- 华体会hth·(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华体会体育hth首页文博中心场地使用申请流程
- 华体会hth·(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华体会体育hth首页视频媒体资源复制申请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