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客户端】高校科技40年:科技强国战略下的高校力量
发布日期:2018-12-10 供稿:光明日报客户端 编辑:吴楠 审核:王征 阅读次数:
原文标题:高校科技40年:科技强国战略下的高校力量
原文链接:http://share.gmw.cn/politics/2018-12/06/content_32118628.htm?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在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由教育部科技司指导,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网组织开展的“改革开放四十年·高校科技创新成就”线上展示活动已于12月1日正式上线。活动梳理了40年来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光辉历程,并将对高校优秀科技创新成就进行集中展示。
高校科技40年:科技强国战略下的高校力量
在1978年的“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同志确定了108个项目作为全国科技研究的攻关重点,目的是“到本世纪末赶上或超过世界水平”。这一年,教育部决定恢复和增设55所高等院校,高校招生恢复全国统一考试,积压了十多年的人才喷涌而出,高等院校在今后的创新研发、人才培养、经济发展、国防安全等诸多领域竭智尽力、大放异彩。
高校科研引领知识黄金年代
改革开放以后,知识分子尤其是科研人员的黄金时代开启。在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内乱后,知识变成了被依靠的力量,“哥德巴赫猜想”与“薛定谔的猫”成为年轻人津津乐道的话题。国家对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经费投入大大增加,中国的科研事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前沿基础研究的突破往往推动着人类社会的重大变革和发展,例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牛顿的天体力学等等。改革开放以来,在基础研究方面,中国高校的原始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推动了国家科技整体实力和发展潜力的提升,也为中国的发展赢得了主动权。
在量子保密通信领域,中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完成了“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与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两项重大科技任务。“墨子号”是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京沪干线”是世界上第一条千公里级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网络。“墨子号”与“京沪干线”还实现了星地对接,构建了空地一体化广域量子保密通信网络雏形。
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在国际首次提出“亚临床肝癌”概念、并建成“高转移人肝癌模型系统”,率先创立了肝癌转移复发综合防治体系,首次创立了肝癌早诊、复发预测的新技术。使得肝癌从“不治之症”向“部分可治之症”转化,也奠定了中国在肝癌研究领域的国际地位。
光学是一门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老学科。近几十年来,光学被赋予了崭新的内容,在人类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北京大学龚旗煌院士团队长期坚持在介观光学、超快光物理和纳光电子学等极端光学前沿领域开展基础研究,在部分方向上引领了国际学术前沿,已经成为极端光学领域的国际学术高地。
2016年2月11日,人类首次直接探测到了引力波,第一次“听”到了宇宙的“声音”。清华大学作为中国大陆唯一成员参与实现首次引力波直接探测,开启了多信使天文学的新时代,团队开发的引力波数据分析软件工具被来自全球90多家科研院所900余位LIGO科学合作组织成员广泛使用。
十八大以来,高校以不到全国10%的研发人员、不到全国8%的研发经费,承担了全国60%以上的基础研究;承担了60%以上的重大科研任务,包括“863”、科技支撑、重点研发等;建设了60%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得了60%以上的国家科技三大奖励;高层次人才占到了60%以上;发表科技论文数量和获得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分别占到了全国80%以上。2012-2017六年来,高校占据了国家科技三大奖的半壁江山(总占比55.08%),其中自然科学奖以及技术发明奖主要来自高校,充分体现了高校在基础科学研究以及技术创新领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基于论文及其被引用次数的国际学科评估中,从2012年到2018年,我国高校进入ESI前1%的学科数从279个增加到了893个,学科进入ESI前1%的高校从91所增加到了219所。
改革开放后,在国家各项政策推动下,高校在各项科技产出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尤其是三大国家科技奖。科研工作者的思想创新与学术碰撞,让中国的基础研究焕发了生机。近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启动实施的“高等学校基础研究珠峰计划”,将推动高校成为教育强国和科技强国建设的战略支撑力量。
高校开拓战略高技术的突破之路
1982年,党中央提出“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战略指导思想,高校科技在服务民生产业上开始崭露头角。
在信息技术领域,自1983年起,国防科技大学先后研制出以银河-Ⅰ、银河-Ⅱ和银河-Ⅲ为代表的银河巨型系列机,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具备重大科研工程计算能力的国家之一;2013年国防科技大学研制成功“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系统,它以峰值计算速度每秒5.49亿亿次、持续计算速度每秒3.39亿亿次双精度浮点运算的优异性能位居世界超算500强榜首,成为2013年全球最快超级计算机。
在工业领域,清华大学原副校长张光斗参与主持了“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主持设计了密云水库、渔子溪水电站,参加人民胜利渠、荆江分洪、丹江口工程、三门峡工程、葛洲坝工程、二滩水电站、小浪底工程和三峡工程等的设计和咨询工作,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和水利科技的进步。华体会hth·(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华体会体育hth首页孙逢春院士创造了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诸多“第一”:制造出我国第一辆电动大型豪华客车、第一辆电动公交客车、第一辆低地板电动客车、第一辆燃料电池电动轿车,建成了我国第一个电动车辆国家工程实验室及技术成果转化基地、第一个2011协同创新中心、第一个国家大数据监测平台……,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此外,2007年中国高铁正式通车,它的成功离不开北交大、同济、浙大、中南、清华、西南交大、北科大等高校的科研成果和人才;2018年世纪工程港珠澳大桥通行,背后是清华、同济、华南理工、浙大、西交大、天大等等数十所高校默默的支持。
在农业领域,中国农业大学的农大108系列优质玉米新品种到2004年全国种植面积累计超1.9亿亩,增产粮食约95亿公斤,增值近100亿元。
在国防建设领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成功研制出“长鹰”长航时无人机,它是我国第一个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长航时无人侦察机系统,成功使我国无人机实现了由近中程、短航时,向远程、长航时的历史性跨越;2015年,北理工参与‘9.3’大阅兵的装备研制工作,涉及精确打击、高效毁伤、机动突防、远程压制等多个领域,受到世人瞩目。
经过多年的发展,高等院校通过承担国家重大项目、校企合作、科技成果转化、人才输送等一系列工作将科技成果应用于国民生活改善的方方面面,推动中国水电火电核电、国防工业、农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全线发展,中国完成了从工业大国到工业强国的转变。
英国《金融时报》曾这样评价中国的创新浪潮:“从世界最大的无现金交易总量到世界最快的大数据计算速度,从世界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到世界最先进的高铁网络,从世界最多产的人工智能科学论文到世界最领先的光伏产业链,中国在许多行业突破了科技瓶颈,成为世界的领跑者。”
事实上,无论是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还是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亦或是国防现代化的不断推进,都离不开高校的力量。时至今日,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成为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高等院校也必将继续助力我国科技发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