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学习之星 以梦为马 科研报国 ——记北京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倪俊
发布日期:2017-11-07 供稿:来源:北京考试报 编辑:薛乔丹 审核:王征 阅读次数:
原文标题:学习之星 以梦为马 科研报国 ——记北京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倪俊
原文链接:http://bjksb.bjeea.cn/html/ksb/zhongyaoxinwen/2017/1025/68480.html
在华体会hth·(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华体会体育hth首页,有这样一位青年学生,他的科研成果随意拿出来一项都值得“32个赞”。
他年仅25岁,就已经发表SCI/EI论文近30篇;创办学校无人赛车队,研发世界首辆无人驾驶大学生方程式赛车,带队研制“地面航母”———多智能体协同军用无人车;科研成果被中央电视台等数十家媒体报道,获得“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以学生身份获得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支持,并5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今年5月4日,还获得“北京市青年五四奖章”。这位向着青春梦想努力拼搏的青年榜样,就是北理工机械与车辆学院车辆工程专业博士生———倪俊。
感受“什么是祖国”,坚定了报国的决心 2011年,正在北理工读大二的倪俊加入了学校方程式赛车队。赴德国参加2012年世界大学生方程式赛车比赛的记忆,对他来说是难以磨灭的。
在上半年的备赛中,他带领10余名队员连续数月几乎不眠不休地调试赛车,白天在炎热的郊区测试,晚上熬夜处理技术问题,困了就在运输赛车的货车车厢里睡一觉。终于要开赴德国赛场,发动机却因为海运受潮而损坏。直面挑战,永不言败,倪俊带领队员在赛场旁阴冷的树林里露营了整整8天,白天修理赛车备赛,晚上在简陋的帐篷里休息。终于,修理好的赛车亮相最后一天的耐久赛,让五星红旗第一次飘扬在世界大学生方程式赛车的跑道上。“那时,20岁的我,第一次感受到什么是祖国。”忆起当时,倪俊仍然会双眼泛红。
自20岁开始驰骋国际赛道,关于赛车的传奇和精彩经历,也让倪俊默默坚定了科研报国的决心。
用情怀魄力,担当汽车行业责任
2013年,倪俊被保送到北理工机械与车辆学院某国防重点实验室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胡纪滨教授,并将“无人驾驶特种车辆”作为博士期间的研究方向。博士期间,倪俊直接参与到军工项目研发中,为我国新一代陆军装备发展作出贡献。
2015年,倪俊带领70名青年学子,组建了一只全新的“北理工无人赛车队”,并成功研发了世界首辆无人驾驶大学生方程式赛车。
恰逢当时,德国大学生方程式赛车组委会决定引入无人驾驶项目,并宣布在2016年举办“无人赛车”赛事讨论会。“我们国家从来没在这种级别的赛事中掌握过国际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倪俊满心欢喜,和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一起积极联系了德国组委会,表示希望参与讨论会。
然而事与愿违,申请被组委会拒绝了。“拒绝不可怕,放弃才可怕。”倪俊展现出了责任与担当:“既然不让我们参加讨论,那我们索性就让世界第一个无人驾驶大学生方程式赛车的赛事诞生在中国!”
和德国人赛跑成为随后一年倪俊的重要任务。“要想成赛,意味着不光北理工,其他高校也要具备无人驾驶赛车研发能力,整个行业都要向前迈一步。”于是,他积极配合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将团队研发技术全面公开分享。“这不单是北理工的事,还是全中国汽车行业的事情。年轻人嘛,要有这种情怀和魄力。”在倪俊的积极推动下,中国首届无人驾驶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计划在今年举行。倪俊将担任规则委员会秘书兼委员,负责赛事组织及规则制定等工作。
造“地面航母”,再绝望也不放弃
2016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装备部发布消息,将于9月初举办“跨越险阻”无人车辆挑战赛。面对中国最高水平的无人车辆“大比拼”,倪俊和小伙伴决定研发一辆极具技术前瞻性的军用无人车来参加比赛。时间紧、任务重,经过100个日日夜夜的艰苦奋斗,他们的“地面航母”成功诞生。这一无人驾驶特种车辆,集成轮毂电机驱动、全轮独立转向、遥控/自主行驶,“背负”无人机,“胸怀”无人车,充满未来科技感。
为了保障300千瓦高密度电池箱的安全运输,倪俊驾车往返6000公里,历时6天6夜。“那段时间,是我这5年来最艰难的时候。和以往一样,再绝望我也不放弃,更不会让任何一个队员放弃。”最终,这辆“学生车”表现出色,得到多方肯定。
在导师指导下,倪俊在学术领域也是收获颇丰,提出了无人驾驶特种车辆“随控布局”总体理论雏形,发表SCI/EI收录论文近30篇,受理发明专利近10项,研究成果发表在多个顶级SCI学术期刊上,受邀在10个国际学术会议上作报告。2016年,他被中国科协纳入“青年人才托举工程”,成为该计划有史以来的唯一一名学生。
除了带领无人赛车队,他还积极参与学生工作,担任兼职辅导员、系团总支书记、研究所党支部书记等。当谈及获得“北京青年五四奖章”的感受时,倪俊表示:“感谢母校和各位老师多年来对我的培养。这个荣誉不是我个人的,而是我们整个团队的,是所有为学校科技创新事业作出贡献的北理工人的。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努力,希望我们的‘地面航母’和纯线控底盘技术可以实现产业化,将北理工赋予我们的科学之光植入‘科技报国’的理想,在激情奋斗中绽放青春光芒,健康成长进步,回馈母校,报效国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