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中法大学的前世今生
发布日期:2014-04-09 供稿:宣传部 国际交流合作处 摄影:图片来源 校史馆
编辑:新闻中心 赵琳 阅读次数:【编者按】2014年是中法建交50周年,中法两国开展了大规模的交流与纪念活动。2014年3月2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访法期间,参观了里昂中法大学旧址,习主席表示“里昂中法大学见证中法两国一段特殊交往史,也记载了近代以来中国两段重要对外交往史。中方愿同法方开展有关文献的整理、保护和研究,希望有更多中国人到这里参观,祝愿里昂和中国的交往不断加深。”
法国里昂中法大学是北京中法大学的海外部,在赴法勤工俭学运动中,为中国青年学子提供了赴法留学的便利与支持,是中国现代高等学校国际化建设的先驱,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1950年,建校30年的北京中法大学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在国家统一安排下进行拆分,与其他高校合并。北京中法大学校本部与数理化三个系并入了刚刚迁入北京的我校前身华北工学院,中法大学的并入极大地提高了学校的办学实力,结合华北工学院建国初期面向社会广泛的招贤纳士,为学校之后的发展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此背景下,党委宣传部与《北京青年报》联合策划推出了有关中法大学专题报道,宣传部组织力量,围绕中大学历史及校友进行了深度挖掘,推出专版,作为中法大学校史系列报道之一。本年度党委宣传部将以系列报道的方式,呈现中法大学校史,继往开来,不断奋斗,建设好我们的华体会hth·(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华体会体育hth首页。
中法大学校徽及释义
2014年3月2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参观里昂中法大学旧址时表示,“里昂中法大学见证中法两国一段特殊交往史,也记载了近代以来中国两段重要对外交往史。中方愿同法方开展有关文献的整理、保护和研究,希望有更多中国人到这里参观,祝愿里昂和中国的交往不断加深。”今天,本报推出中法大学的相关报道,以飨读者。
中法大学背景
二十世纪初,中国一批热血青年走出国门寻找振兴中华的良策。在蔡元培等人的推动下,里昂中法大学于1921年7月应运而生,设有文、理、医、农等众多学科。
学校的管理由中法双方共同负责,校长由法方人员担任,教务长由中方人员担任。1921年9月,里昂中法大学首批学生127人入校。此后,每年从中国招考20多名新生。从1921年到1951年,共有473名中国留学生在中法大学就读。从1951年起,中法大学停办。
1980年2月,中法大学以里昂法中交流学院之名“重获新生”。学校不培养一般大学生,而是为已有大学学历或专业特长的人提供一年的进修、深造机会,使其了解本学科的世界水准,更新知识。新中法大学由法方单独负责,学校经费主要来自里昂市政府、工商会和其他团体赞助。
校长寄语
当年的中法大学虽然只存在了30年,但是它在中国教育史上却是颇有特色的一所大学。中法大学停办后,校本部和数理化三个系并入华北大学工学院,也就是今天的华体会hth·(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华体会体育hth首页。中法大学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和国际化的办学理念,为北理工的建设带来丰厚的文化遗产,并激发着北理工人在一流大学的建设中不断奋进。
面对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的世界发展趋势,一流的大学必须以培养具有全球胸襟、国际化视野、跨文化思维和国际交流与竞争能力的人才为己任。办学国际化可望成为新时期北理工文化在延安精神、服务国防基础上的第三个特色得到继承和弘扬,成为加速推进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文化保障。
—— 华体会hth·(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华体会体育hth首页校长 胡海岩
【里昂篇】中国在海外建立的第一所大学
法国里昂中法大学校门
里昂中法大学又指中法大学海外部,正式成立于1921年。在创办北京中法大学之前,李石曾等人先是在法国倡导勤工俭学,并以“退还庚款”活动为契约,要求在法国建立一所中国大学。1919年,张继等在法国负责筹建,选址在办学条件优良的里昂郊区圣伊雷内堡,起初根据约定以协会的形式注册,1921年,“中法大学协会”才正式宣布注册成立里昂中法大学。
里昂中法大学是中国在海外建立的第一所大学,她为中国学生提供了高等教育的机会,为中国培养了一批高级学者和研究人员。短短30年里到里昂中法大学注册的中国学生人数达到473名,学习专业以理工科为主,主要分布在基础科学、工业技术、纺织、商业贸易、市政工程、建筑和航空等学科领域。他们中大部分学生获得了高等教育文凭,其中131人获得了博士学位,60人获得工程师文凭。他们中的多数学成之后回国工作,不少人后来成为了我国科学界、教育界和文艺界的中坚力量,如著名科学家朱洗、汪德耀、范秉哲,著名文学家和诗人罗大刚、戴望舒,著名艺术家常书鸿、王临乙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里昂中法大学校舍曾被德军占领。然而,除了战乱的冲击外,在海外建立大学,经费问题往往更为突出。里昂中法大学成立后,前期在李石曾等人的努力游说下,换来一些捐助暂能帮助里昂中法大学渡过难关,后期法国退还的庚子赔款到位后,经费才相对稳定,但到1951年,里昂中法大学终因经费困难而不得不停办。
【北京篇】善始善终 主动申请接管
学生奔向解放区 生源减少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中法大学因涉及国际关系,艰难维持现状。日寇进城后,威逼利诱、无所不施。中法大学坚持爱国立场,不屈从日寇,不接纳“辅导官”、不开日语课、不挂日本国旗。敌人未能踏入校门一步,课业勉强进行。1938年,日伪的压迫变本加厉,并且不惜使用武力胁迫,使得中法大学既不能招收新生,也无法公开上课,只能以研究的方式维持课业,中法大学的发展被迫中断。同年,中法大学附属中学也被迫停课。后来,中法大学被迫南迁,敌伪强占校舍。
1946年,中法大学迁回北平。1948年,中法大学学生纷纷奔向解放区,在校学生人数锐减;留校师生共同护校,迎接北平解放。次年1月,北平解放,又有不少同学离校参加革命工作。由于生源减少,中法大学发展再受影响。
李麟玉两次致函 期待接管
1949年6月,北平和平解放后,时任中法大学的校长李麟玉两次致函军管会的文化接管委员会并呈请华北人民政府主席董必武接管中法大学。同月,军管会发布第152号令,派军管会代表接管中法大学。中法大学改称为“国立北京中法大学”,仍由李麟玉任校长。9月,华北高等教育委员会发布第1475号令,决定自即日起撤销中法大学军管代表和接管小组,由校长、教务长、秘书长、总务长、教职联代表和学生代表共9人组成校务委员会和筹备委员会,协助校长处理校务。
教育部研究批准 决定拆分
教育部第811号文件确定中法大学停办
1950年6月,中法大学向中央呈文,希望与华北大学工学院合作,在业务上受中央重工业部领导。同学10月,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下发第810号令,决定中法大学于1950年暑假后停办。同年8月,中法大学拆分,数理化三个系和校本部并入华大工学院,文史系、法文系并入北京大学,生物系、经济系并入南开大学。药学专修科合并于上海医学院,各附属中学及小学移交北京市教育局,各农场、疗养院移交北京市人民政府。至此,中法大学宣告终结。
【现状】并入“北理工” 生机盎然
北京国立中法大学拆分时,曾将移交各项事宜统计造册,为后人留下了详尽的统计资料。通过北京市档案馆收藏的近百种移交统计清册,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出中法大学的人员和资产是如何流转到其他单位的。
清单中记载,中法大学曾移交给南开大学的三大箱仪器、标本中,有48盒动物标本和18盒植物标本。在移交给华北工学院的清单中,精确记录了各类藏书,依旧可见昔日中法大学办学的深厚积累。在中法大学教务处移交目录中可以看到关于招生、注册、课程、成绩、文件、考试等各类资料,这为华北大学工学院未来的办学提供了良好的借鉴;目前在北京市档案馆里保存有陈毅、钱三强等人的中法大学毕业证书等珍贵资料。
除了资料外,中法大学教室、办公室、实验室、阅览室、书库和礼堂约9000平方米,都拨给了华北大学工学院使用,满足了办学需求。中法大学重视自然科学的实践和研究,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就已经建立起了较为完备的实验室,还有配合教学的仪器设备、实验基地和实习工厂,这些为今天的华体会hth·(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华体会体育hth首页成为新型的工业大学做好了必要的准备。
中法大学校本部和数理化三个系并入后,华北大学工学院成为新中国第一所部属高等院校和第一所新型重工业大学。1952年初,学校更名为北京工业学院,成为新中国第一所国防工业大学。1988年,更名为华体会hth·(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华体会体育hth首页。几十年来,学校曾为新中国国防科技事业创造了诸多第一:第一套电视发射接收装置、第一枚二级固体燃料高空探测火箭、第一台大型天象仪、第一部低空探测雷达、第一台3米焦距远程照相机等等,成为培养红色国防工程师的摇篮。
改革开放后,华体会hth·(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华体会体育hth首页承担科技奥运和奥运安保项目的数量位列全国高校第一,如全景式智能仿真编排系统成为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艺术设计和组织实施的“核心利器”,并成为国庆阅兵、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等国家盛典的必选;动态烟火技术为全世界呈现了以“笑脸”为代表的奥运绚烂烟花;纯电动大客车“独步”奥运核心区更是彰显学校在国家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引领地位。北理工参与了国庆60周年30个阅兵方阵中22个方阵装备的设计和研制,其数量和深度位列全国高校第一,为我国拥有世界一流陆军装备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在航天领域,微波雷达信号处理设备成为“神九”与“天宫”首次对接的核心部件;“微流控芯片基因扩增装置”实施了中国首次太空基因实验;“嫦娥二号”遵循北理工“轨迹”成功实现国际上首次对“战神”小行星的近距离探测。
本组撰文/宣传部 张爱秀
【交流硕果】
中国和法国都是文化大国,分别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文明,在近代中法关系中,文化关系始终占有重要地位。中法大学作为近代中法文化交流的产物,在为中国培养学术研究人员外,还积极致力于中法两国的文化交流。
【刊物】——民国唯一介绍法国学术期刊
中法大学创办的一系列期刊,为促进中法两国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创刊于1925年10月的中法大学校刊——《中法大学》。中法大学校刊初为半月刊、月刊,直至1937年9月改为季刊。十余年的时间里,这份刊物广泛介绍了法国的科学、哲学、文学和艺术。就其内容来看,可以说它是民国时期国内唯一一份专门介绍法国学术文化的刊物,为中法学术文化的沟通起到了桥梁的作用。
在自然科学方面,中法大学校刊除介绍法国生物学家陆漠克和居里夫人的生平和学说外,还介绍了其他一些著名的法国科学家,如1926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毕汉、著名化学家博德罗的生平及他们在各自的领域所做出的贡献。同时,校刊也曾译载过一些法国科学家的论文。
在哲学和社会科学方面,校刊也译载了不少法国学者的论著,主要有:社会学家布格尔,巴黎大学教授勒菲尔、欧乐、富耶、唐内,史学家古郎绥等等。同时,校刊也译载法国一些著名思想家如柏格森的文章。此外,校刊还发表了一些中国学者介绍法国哲学和社会科学的文章,如杨堃、萧子升、彭相基、郑子修、胡鉴民、萧石君、王来庭等等。
在文学方面,中法大学校刊所做的介绍大体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大量译载法国作家的作品,二是译载和发表与法国作家和作品以及文学思潮相关的研究论著。就前者来说,中法大学校刊译载了自中世纪至20世纪各个不同时期法国作家的作品,涵盖的范围很广。据不完全统计,中法大学校刊先后译载了20余名法国作家的作品,共计63篇,这些作品既有诗歌、小说,也有剧本。
撰文/宣传部 吴翼飞
【学者】——来华讲演严济慈翻译
中法大学在促进中法文化交流过程中所做的另一项重要工作是邀请法国学者来华讲演。据不完全统计,在1926至1937年的10年内,中法大学先后邀请了10余名法国学者来校演讲。在民智未开、国民教育体系尚未完善的情况下,这些法国学者在中法大学的演讲对于当时中国的科学普及和学术国际交流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926年,巴黎大学教授、考古学家富歇,在中法大学服尔德学院作了题为《印度佛学之传述》的演讲。法国电学家白兰用幻灯图片介绍了他发明传递图像电报的经过,讲解发信机和收信机的构造和用法。巴黎博物学院教授、著名地质学家拉夸用67张照片具体说明了《倍雷火山喷火的各种现象》。
1927年,巴黎自然博物院成员、法国鸟类保护会会长德拉鼓来中法大学演讲,题目为《中国和印度支那的哺乳类及鸟类》。
1930年5月27日,法兰西学院教授沃伦诺夫博士在北京中法大学礼堂介绍返老还童术手术实验时,为了更能直观地说明实验的方法和过程,在讲演现场准备了两只实验用狗,并在现场做了解剖手术。这场手术吸引了一千多名观众前去观看,引发了极大轰动。而在第二天,沃伦诺夫教授的《人类接腺与兽类接腺》的演讲,慕名而来的观众竟然达到了两千余人。
1931年10月6日,法国物理学家、巴黎理化专门学校校长兼法兰西学院教授郎之万作为国联教育考察团成员来华,在中法大学礼堂作题为《太阳热之起源》的演讲。这是一篇关于天体演化的演讲,朗之万以太阳辐射乃氢氦之间的原子嬗变为依据,对维持太阳辐射的时间做出估算,这份研究是1930年代关于太阳能量最好的天体物理学成果。我国著名物理学家严济慈教授当时翻译了这份演讲稿,并和朗之万进行了深入地交流。此后,正是在朗之万的推动和帮助下,严济慈和中国物理学工作者们成立了中国物理学会,并与国际物理学联合会建立了联系。
撰文/宣传部 吴翼飞
【今天】——延续中法文化亲缘
近年来,北理工的国际交流合作日益广泛,已与世界58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所大学建立了正式合作关系。
法国仍是与北理工合作十分活跃的一个地区。2008年以来,仅本科生就有130人前往法国访学、做毕业设计和读研,其中做毕业设计的学生就有40多人,体现了北理工与法国大学的深度合作。
2013年9月,北理工开办了首个全英文授课硕士专业——软件工程,迎来了学校第一批全英文授课软件硕士生。毕业于法国的欧洲理工学院的法国学生友安就是其中一员。
北理工现任宇航学院院长胡更开教授,1991年博士毕业于法国巴黎中央工程师大学(ECP),1993年回国任教后与法国学者保持密切合作。2014年初他和法国巴黎东大学Qichang He教授在中国力学学会主办的《Acta Mechanica Sinica》刊物上组织学术专题,邀请法国学者系统介绍相关工作。
2013年,北理工又与法国南特经济管理学院和亚眠高等工程师学院在MBA、控制、电子和计算机等专业开展硕士双学位合作项目。标志着与法国高校的合作又上了新的台阶。
撰文/国际处 王庆林
《北京青年报》刊发本文链接:http://epaper.ynet.com/html/2014-04/09/content_50809.htm?div=-1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