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赤诚之心 铸就强国梦想
——记华体会hth·(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华体会体育hth首页“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王海福
发布日期:2021-05-07 供稿:党委宣传部 摄影:马宁、郭广泽
编辑:吴楠 审核:蔺伟 阅读次数:【编者按】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之际,党委宣传部特别推出“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专题报道,全面展现学校加强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取得的成绩,生动讲好北理工人的奋斗故事,广泛凝聚学校事业发展的磅礴力量,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他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坚持自主创新;他深耕研究领域二十余载,掀起行业革命;他言传身教培育一流人才,传承奋斗精神。他就是华体会hth·(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华体会体育hth首页机电学院教授王海福。
“我所从事的每一项任务,都是为了国家,为了我所热爱的研究领域,再多的艰辛与努力,都是值得!” 1985年,王海福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工业学院(今华体会hth·(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华体会体育hth首页)力学工程系(今机电学院),1992年获得硕士学位,1996年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历经25载潜心研究与默默坚守,取得了一系列奠基性、开拓性和引领性创新成果,曾任多个项目的总设计师、副总设计师和负责人。授权发明专利27项,出版著作5部,发表论文130余篇,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矢志不渝,自立自强打造国之重器
“在2000年之前,我所在的研究领域很多研究都是依靠技术引进和国产化改造。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心里很不是滋味。为什么我们就得跟着别人后面跑?”谈及研究的初心,王海福依然很感慨。
上世纪九十年代,刚刚留校工作的王海福就开始了专业领域的探索研究。他广泛查阅国内外文献和最新研究动态,希望能从中找到“蛛丝马迹”。经过几年的分析梳理,他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创新研究方向。然而,创新研究并非易事,一方面,需要验证技术概念的正确性,另一方面,还要反复验证技术的可行性。探索的道路充满了未知,但王海福从未动摇或退缩。
2003年,王海福的“奇思妙想”首次获得国家基金项目的支持,为技术概念和可行性验证,提供了宝贵机会和有力支持。在此基础上,王海福进一步获批国家创新计划的支持。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王海福十分珍惜这次机会。凭借前期积累,这一次,王海福直接瞄准关键技术攻关和工程化应用技术创新突破,开展深入研究。“该项技术是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始创新成果,开展成果转化应用很有必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广应用价值。”在后来项目验收时,专家组给予了高度评价。2012年,王海福的研究项目入选了“前沿创新研究十年原始创新典范项目”。2016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从技术概念的“奇思妙想”提出,到关键技术的突破,再到推广应用于工程研制,这一过程凝聚了王海福教授及其研究团队跨越四个“五年”计划的艰辛探索与创新攻关。
“近二十年来,在我们这个领域,可以说是对国外技术从全面跟踪追赶,到部分并跑甚至有限领跑的过程。我们所开展的这项创新研究进一步推动了我国进入并跑或领跑行列。”拳拳爱国之心、殷殷报国之志,二十余载春华秋实,王海福心无旁骛,砥砺创新,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止。不仅为推动该项研究做出了奠基性、开拓性和引领性的贡献,真正为国家砥砺出最锋利的“刀刃”。
不忘初心,春风化雨培育一流人才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对于学生的培养,既要教授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要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家国情怀,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在王海福牵头获得的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获奖名单里,华体会hth·(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华体会体育hth首页是唯一的完成和获奖单位,获奖人中除了王海福,还有三位王海福的博士生。
王海福特别注重团队建设和学生的培养。他经常对学生们说,“你们一定要坐得住,定得下心来,宁静而志远。既然选择了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就要好好珍惜和把握机会,不虚度求学的年华。”而在学生眼中,王老师便是身体力行的“第一榜样”。
余庆波教授是获奖项目的第二完成人,他坦言获得这个国家奖特别不容易,“在项目攻关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难题,甚至是世界性难题,每逢这时,王老师总是表现出极强的沉着和睿智,带领我们突破、攻关。有一次出差,在火车上王老师紧闭双眼,我们都以为他睡着了,结果一下火车他就跟我们分享他的想法,原来一路上他都在想怎么解决这些难题。” 研究团队中的每一位学生,从王海福教授身上看到的,无一不是对科研的那份初心与坚守,也无一不是在身体力行为国家科技事业努力创新和奉献。
“王老师在科研中特别钻研,有很多的突发奇想,洞察力很强,他对科研的执着和热情似乎已经成为一种习惯。”获奖的第四完成人郑元枫副教授这样说。在研究生培养方面,王海福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一是帮助学生尽快完成从一名本科生到研究生的转变;二是培养学生们的批判性思维;三是强调学生修炼“内功”的重要性,鼓励学生‘要坐得住、站得稳、行得端’。”
王海福多年来一直坚持在一线为本科生授课。其中一门课程的教学具有学科交叉性强,理解掌握难,难以实地观测等授课难点。王海福运用虚拟现实和交互式多媒体等技术,为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搭建了有力桥梁,显著提升了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兴趣、教学质量和核心专业能力,项目获评2020年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无论王海福平时的科研任务有多重,他都坚持上讲台为学生讲课,从未改变。他认为,教授上讲台,既要传承知识,更要启发学生思维,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在课堂上,他会结合授课内容,介绍国内外相关研究最新进展,把科技创新实时融贯于教学。
每晚8点到9点是王海福固定的“走路”时间,“做科研的人一定要有好的身体,才能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走路时,王海福会静静思考科研和指导研究生学术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形成解决思路和方案后,回到办公室与团队老师和学生讨论交流。二十年来,他在所研究的领域先后培养博士、硕士近百名,其中绝大部分毕业生都继续从事所学专业领域的科技创新工作。
薪火相传,赤诚之心铸就强国梦想
“对于一名科技工作者来说,能把创新成果应用于工程研制,既是一种价值追求,更是一份责任使命。”每每目睹着自己的创新成果形成了舍我其谁的中国力量,王海福难掩激动的心情。
“跟风,永远找不到自己的方向!搞科研,必须立足自主创新,才能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特别是在涉及到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如果不下决心自主创新,那只能受制于人。”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北理工人,红色基因早已融入王海福的血脉,印刻在心里。多年来,王海福心怀“国之大者”,披荆斩棘,走出了一条别人不曾走过的独特自主创新之路。浩如烟海的文献记录着他为梦想奋斗的岁月;无数次的实验见证了他的前沿创新从技术概念到形成成果的点点滴滴。
“当初考大学报专业的时候,不像现在,学生可以对全国的大学和专业有这么全面深入的了解。我们那个时候,对专业可以说懂得很少,但只要国家需要我们学什么,就会潜心认真去学。这么多年来,也没去想那么多,就是觉得国家需要,对国家有意义,就应该尽自己的努力,做出自己的贡献。”谈及缘何接触所研究的领域时,王海福朴实的话语中,吐露出报效国家的赤诚。三十余年前的听从国家安排,到三十余年后的为国铸剑,王海福始终在用实际行动彰显一颗赤子之心,书写着一个个不平凡的故事。
这是个无法讲透,也没有讲完的故事,这是一个科技自立自强的不平凡故事,也是北理工矢志创新、科技报国的普通故事。类似这样普通而不凡的北理工故事,也许永远无法讲透,也无法讲完。这也许是北理工故事的小遗憾,但却是每一个北理工人心中的大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