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理工教师发展第239期活动(教学社群):同伴教学法与创新人才培养
为帮助有共同兴趣的教师开展跨学科的教学交流,打破“教学孤岛”,华体会hth·(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华体会体育hth首页教学促进与教师发展中心支持我校教师组建和发展“教学兴趣社群”。
“同伴教学法(Peer Instruction,PI)” 教学兴趣社群是于2018年成立的我校首个教学社群,第一次正式活动将邀请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张萍教授来校做题为“同伴教学法与创新人才培养”的报告,详解同伴教学法的概念、操作方法和教学实践成果。欢迎广大一线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报名参加!
主 讲 人:张萍 教授
报告主题:同伴教学法与创新人才培养
时 间:2018年3月28日(周三)14:00-16:00
地 点:华体会hth·(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华体会体育hth首页中关村校区中心教学楼407
主办单位: 教学促进与教师发展中心
报名链接: http://182.92.229.57/form/ud/u1/f184.aspx
内容摘要:
哈佛大学Eric Mazur教授于1991年创立了Peer Instruction(简称PI)教学方法。作为一种经典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20多年来PI教学方法已经广泛应用于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成千上万不同学科领域的教师使用这一方法,获得了极大的成功,Mazur教授也因此获得了2014年教育学领域的“诺贝尔奖”——Minerva奖。
主讲人张萍教授和Mazur 教授在物理教育研究领域合作多年。2010从哈佛大学回国后,张萍教授一直在大学课程中使用PI教学方法,在大班课堂教学中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有效地改变了传统课堂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张萍教授在教学实践的同时对PI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作了科学定量研究,数据结果表明PI教学方法在课程概念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造性的思维、高水平的推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等方面都有积极作用,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效果明显。本次报告将在详细剖析传统教学利弊的基础上,介绍翻转课堂的教育理念和PI教学方法,分享教学实践的成功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
主讲人简介:
张萍教授,博导,曾担任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教学副系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物理教育和相对论。主持和参与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学改革项目5项,主持教育部教学方法改革国际合作项目1项;三次获得北京市教学成果奖。出版教材两部,获北京市精品教材奖一项;在国内、外发表高水平教育研究论文50余篇。获钱瑗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北京师范大学师德先进个人提名奖、名师奖、本科教学优秀奖,研究生教学优秀奖和教学名师奖。
曾在美国哈佛大学Mazur Group、澳大利亚悉尼大学SUPER研究小组和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教育学院研究高等物理教育。北京物理学会高教物理研究会理事、美国物理教师学会会员,美国物理教育研究权威杂志PRPER的审稿人,欧洲物理杂志(European Journal of Physics)编委会成员。
详情及报名方式请关注:
北理工教学促进与教师发展中心网站:http://cfd.bit.edu.cn
联系电话:68911153 邮箱:cfd@bit.edu.cn
附:“教学社群”简介
1.什么是“教学社群”?
教学社群是教师开展教学研讨和教学交流的非正式团体,由校内共同关注某一教学问题或具有某方面教学研究兴趣的教师组成,通过线上交流和线下主题活动共同学习进步,打破“教学孤岛”,实现跨学科的专业教学发展。
2.教学社群如何开展活动?
a)教学社群的活动包括线上活动和线下活动;
b)线上活动主要以微信群方式开展,主要活动包括:沟通活动信息、分享资源和资料、交流教学心得、研讨教学问题等;
c)线下活动由学校教学促进与教师发展中心提供场地设施和经费支持,活动形式包括:专家讲座、工作坊、主题研讨、教学沙龙、课堂观摩、教学调研等。
3.教学社群的运作规则是怎样的?
a)教学社群是由教师自发组织和运行的非正式教学研讨团体,需由至少5名核心成员共同向学校教学促进与教师发展中心提出申请,经审批后方可获得资助,资助周期为1年;
b)教学社群成立后,设置社群召集人1名,负责微信群的建设管理、活动的召集、策划和具体组织工作;
c)教学社群线下活动每2个月至少举行一次,每次参加人数不少于5人,活动开展的具体时间由社群召集人协调核心成员时间后确定;每次线下活动鼓励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需做好活动记录,并整理提交归档资料。
4.教学社群核心成员招募要求是什么?
a)任何对社群主题有兴趣,愿意积极参加社群活动的校内教职工,都可以申请成为教学社群的核心成员;
b)核心成员要求积极参加社群的线上线下活动,并积极开展相关的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核心成员需保证在1年内能够参加至少5次线下活动,并在线上和线下活动中活跃交流。
5.教学社群核心成员有哪些福利?
a)获得教学理念、教学技能、教学成长的支持性环境;
b)获得校内外有关主题的最新信息和有价值的资源;
c)在个人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中得到专家指导和同侪帮助;
d)优先获得教发中心的专项资助开展教与学学术研究和国内外交流。